一个略显闷热的初夏日。午后,我和所在退休支部的党员同志一起来到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参观。
毗邻复兴中路的思南路是一条幽静的小路,偶尔有几个行人或车辆经过,转瞬间便恢复了幽静。路的两边,一棵棵粗壮的树干伸展着枝杈围拢在一起,向天空形成一个散开的花瓣,像在等待着夏日的到来。
周公馆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在国统区设立的办事处。由于国民党拒绝中共设立办事处,只能以周恩来个人名义使用,因此对外便称之为周公馆。周恩来、董必武都曾在这里工作,内设办公及起居室。周恩来曾在此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
一走进周公馆,就仿佛闻到了久远的历史气息。小楼底层有警卫室、一层是会客厅、二三楼是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宿舍。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一楼,后迁到三楼。董必武的卧室在三楼朝北的房间。朝东的一间面积约14平方米,这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床上被子是办事处成立时发的,办公桌上是周恩来为上海各界人士于1946年10月4日举行李公朴、闻一多公祭时,在追悼大会上亲笔写的悼词和他阅读的一些书刊。
二楼整层楼面,是办事处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着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新华周刊》等物品。
三楼正中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办事处集体宿舍。朝北的一间面积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
另外,底层还有传达室、汽车间。汽车间里停放着周恩来使用过的“别克”轿车(复制件)。当然,国民党在周公馆附近布置了大量的特务,每天24小时不中断地监视着周公馆里的一举一动。周恩来的车一开出门,后面便有特务的车一路跟踪。每天出入于周公馆的人士都被特务一一记录上报。在楼上的房间里向对面望去,隔路就是监视周公馆的小楼,有限距离也就二十来米,让人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种残酷斗争的环境。
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当局封锁周公馆。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全面内战已是“箭在弦上”。董必武在撤离周公馆时曾对关心中国命运、同情和赞成中共主张、为中国前途而担忧的民主人士说过:“用不了太久,我们就会回来的”。果然,在中共办事处人员撤离后的第三年即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解放后,周公馆并未作为纪念场所,而是住进了8户人家。1959年5月26日,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2月,经中共上海市委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修复旧址,恢复原貌,建立纪念馆。1986年9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周公馆里的陈设大都是复制品或从他处取来。本着尊重历史、整旧如旧的原则,所有的陈设和展品也都是“老物件”。
一路走到周公馆后面的花园,鲜花静静开放,沁人心脾的芬芳弥漫,草坪散发着青草的味道,高大的树干繁茂挺拔,藤蔓在岁月静好中沉淀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