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断推进社区“微治理”“微更新”
从微入手,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杨浦是上海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老化,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向往尤为迫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杨浦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关注群众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资源优势,创立社区“微治理”品牌,创新社区“微治理”制度,通过融合社区规划师专业力量和社区自治共治力量,将社区治理与社区规划融合推进,增强居民自治的体验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记者 毛信慧   张允允   文茜婷

  “诗歌单行道”第二季:埋下种子,“长”出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

  “墨染千秋,染不黑落叶金黄。朗朗书声,掩不住落叶无声”……夜幕降临,灯为笔,地为画布,不同姿态与品种的斑斓树叶被投影下来,配以一首首趣味小诗,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拍照,感受深秋里的融融暖意。四平路1028弄,一条百来米长的社区小径,变身为“诗歌单行道”,告诉居民,原来,诗不一定要在远方。

  这条曾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亮相四平路社区的“诗歌单行道”,近日“上新”第二季,以光影为15分钟生活圈送上深秋的浓浓诗意。这些诗歌的创作者,是一群来自铁岭中学的中学生。

  “诗歌单行道”上,每片斑斓之下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周末去学校打球时,校园里的银杏落叶激发了小诗人的灵感。“A falling leaf”是全场唯一一首英文诗。“我觉得银杏叶的外形像一把小伞一样,这个象征了社区是我们每个居民的保护伞。”铁岭中学学生吾与同说。

  “诗歌单行道”第二期,是活动策划团队走入铁岭中学开展共创,团队与学生们一起在社区里找寻落叶、共创诗歌,旨在从学生视角诠释四平社区的独有魅力。经过近一个月的共创征集,一共收到预备、初一、初二三个年级37位作者共39份作品。经主办方、策划团队、铁岭中学教师商议和投票,最终遴选出9位作者的10首作品。

  第二期亮灯当日,学生们极富创造力的小诗就获得了不错的反响。饭后散步的爷叔称赞说这诗是彩色的,小路越来越漂亮了。蹒跚学步的孩子试图抓起地上的叶子,向爸爸抱怨“捡不起来”,下班回家的年轻白领拿起手机定格伴着夜色而来的诗意……

  未来,更多与生活圈相关的主题还将陆续上新。策展人郑路荞表示,希望在社区埋下种子,不断吐露新芽,为居民“长”出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

  “连心门钥匙”人手一把:破墙开门再“附赠”一片小花园

  五角场街道有一扇远近闻名的“睦邻门”,赢得居民一致好评,而最近,新江湾城街道政立路545弄单号小区也开了一扇门——“连心门”,同时“附赠”一片小花园,令居民十分欣喜。“实在太方便了,去菜场、公园、地铁站都减少了至少一半的路程。”87岁的居民张女士说。

  政立路545弄单号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狭长型结构,小区内仅有一条南北通道,纵深长达300米,唯一的出入口位于政立路。而小区北部背靠的三门路自2013年开通后,周围各种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菜场、公园、地铁站都建起来了,尤其是三门路上的环湿地步道,成为居民日常散步休闲和运动健身的最佳场所。但由于小区没有三门路上的出入口,居民只能从南门进出,这样一来,行至环湿地步道或轨交10号线三门路站,至少需要绕行近千米。开辟北门成为居民最迫切的愿望。

  政立路第二居民区书记许群玉告诉记者,新开侧门,必须提供图纸等材料以供审批。但政立路545弄单号小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相关材料都难以查证。“开门”地点位于三门路与政云路交叉口,车流量不小,交警部门对此也有严格的审批规定。

  在此过程中,居民区两任书记就开北门事项进行“接力”协调。而在意见征求工作中,业委会党员志愿者和楼组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一家一户进行耐心解释、分析利弊,最终,居民表决知晓率达到99%。在新江湾城街道党工委的协调下,2020年9月20日,小区召开协调会,梳理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得到了各部门的积极反馈和正面回应,为破墙开门按下了“加速键”。

  为保障居民安全,小区在电子门的进出两端均装有监控设施。“开放时间为早上七点半至晚上九点半,物业保安人员也会经常巡逻。”许群玉说。

  与北门一同改造的,还有小区北部的一片空地。为提升小区整体环境,居委会征得绿化市容部门的同意,将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废物利用”,铺平路面、砌花坛,形成一个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不少居民还将家中闲置的沙发、座椅搬到这里,供大家休憩。花园内,有的打拳锻炼,有的坐着聊天,非常惬意。

  接下来,居委会将充分挖掘社区自治团队,进一步美化小区环境,让居民住得更开心、更舒心。

  家门口的“共享会客厅”:在“空中”当“都市农夫”,在“初心亭”唠家常

  改善公共空间,把“家门口”变成共享会客厅,是杨浦许多居民区努力的方向。

  热闹喧嚣的城市里,在社区的“空中菜园”享受种植收获的快乐,是不是很惬意?11月18日,长海路街道文化佳园社区睦邻中心携手上海杨浦阳光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举办了一场“都市农夫训练营”活动。

  此前,睦邻中心利用屋顶的闲置空间,建立了一个“微农场”,既满足了大家的“种植梦”,又成为居民交流与休憩的好去处。“每次走到露台,看着眼前一片绿色,就觉得心情非常舒畅。”居民张女士说。

  如今,很多人会在自家阳台种植一些蔬菜瓜果,体验自种自收的田园快乐。但种植并不简单,不掌握基本知识,很容易“颗粒无收”。

  活动中,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种植蔬菜的注意事项以及秋冬季适合种植哪些蔬菜等知识,并现场答疑解惑。

  随后,居民们来到睦邻中心的屋顶微农场进入“实战环节”。领好种子和栽培工具后,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按流程将生菜、白萝卜、菠菜、莴笋、香菜等菜苗悉数种下。“今天的活动让我受益良多,希望在家也能培育出健康的绿色蔬菜。”一位居民表示。

  据了解,都市农夫训练营将成为睦邻中心的定期特色活动,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一个绿色空间,同时促进邻里交流,让越来越多居民体验“都市农夫”的惬意生活。

  “空中会客厅”有了,“落地生根”的会客厅当然不能少。

  步道翻新了、休闲亭建好了、花园面貌一新……近日,政府路181弄小区居民们纷纷为“家门口”的变化点赞。新建的亭子两侧还新增了儿童滑梯及各种健身器材,可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休闲需求。

  据了解,去年年底,长海路街道市光路第二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和业主们达成共识,决定对政府路181弄小区的中心花园进行微更新。开工之前,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工程质量协调管理小组。“水泥搅拌的配料是否合乎标准?”“道路开挖影响居民出行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都被放在“桌面上”谈。

  亭子建好后,居民们为它取名“初心亭”,由小区的书法达人题写,再制成牌匾挂上。初心亭为全木质结构的六角亭,内设五段长椅,可供十余人休憩。

  “再也不用舍近求远去公园了。我们的小区就是‘花园’。”有居民告诉记者,“居住环境好了,心情都愉悦了不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形象
   第08版:焦点
从微入手,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随到随打,流程非常快”
巡察公告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从微入手,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2021-11-25 2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