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彭庚 文
玩微信以来,我加入了十多个微信群。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微信群亦如此,每个微信群都各有不同的“群貌”和“群风”。
高中同学群是最朴实的。当年毕业时,学校早已停课,只是通知学生各自到校拿毕业证书,因而没有举行毕业典礼,没有拍集体照,同学间没有临别赠言,没有互留通讯地址,没有听到老师的叮咛和祝福。记得我当时捧着一张薄薄的毕业证书,带着深深的遗憾走出校门,还茫然而哀怨地回望了一眼。
多年后,四散的同学逐渐恢复联系,建了同学群,互相间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全班56人,当年参军4人,后全都提了干,3人转业至政府机关,1人升任至军分区司令员。其余人无论家住城镇还是农村,全部到农村劳动。有少数几个胆子大的,学了手艺,后来成了小包工头。近20人成了民办和代课老师,后转成了公办。只有不到10人从事农业劳动至今。1977年恢复高考,不少人已是拖家带口,仅有6人报名参考,全被录取。一次师生聚会,教过我们的几个老师都摇头叹息说:“你班只有6个人读了大学,不该呀。”确实,当时,我班学生是从全县中考考生中掐尖来的。
大约是生活磨练和劳动锻炼多的缘故吧,我们都很崇尚“实在”,每天早晨,只用简单的一句话“老同学们,早晨好啊”到群里签到,报告平安。没有人转发花里胡哨的图文画片,不着边际的豪言壮语,居高临下的“心灵鸡汤”,惊人心魄的秘史旧闻,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但不时也有“广告”发布:“我们夫妇将去北京女儿处,家中所种蔬菜,欢迎各位来拿。”这是绰号“老牛”所发,他一直在农村种地,但两个女儿均是“博士”,现在北京医院工作,每去女儿处“发挥余热”前,总有此活动。“我家柿子熟了,谁有兴趣,请速联系。”“过年的米酒已酿,愿买醉的速来。”“我们小镇的桂花已开,爱花者请来。”这些广告威力甚大,去的人还真不少,倒不是贪图这点儿东西,只不过是借此聚一聚,乐一乐。每看到他们发送的欢聚照片,一江之隔的我,心总是痒痒的。一个同学说:“今天跑,今天跳,谁知明天能否笑?”话听起来有些伤感,但也是事实,我班已有9人到另一个世界报到了。再不珍惜,还待何时?架不住相邀,我也过去了几次,多年前的遗憾,终于得到一丝弥补。我们这个群,可用几句话概况:青葱涩岁月,银发辉夕阳。日子过简单,且看今日狂。
故事协会群是最热闹的。入会几年,几乎天天有惊喜,有感慨。我们是些爱好故事创作的文友,不仅尽责于“本职工作”——写故事,讲故事,不少人还常在各类报刊上发些文章。对身边人写的文章,大家自然格外关注,群友们细加研读后,总要评论评论。看似信手写来,实则颇有见地,从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各抒己见。看看这些评论,感到比我当年批改学生作文写的评语要细致得多,灵活得多,深刻得多。当然,批改作文是单向的,这儿的评论却是可以“反驳”的,讨论的,甚至争论的气氛很浓烈,很有“谈笑皆鸿儒”的热情。确实,我们这个群,“鸿儒”可不少,有《滑稽王小毛》的编剧,有闻名上海滩的故事大王,有非遗传承人,有大学老师、报刊编辑、工会干部、宣传干事,都是些“登得舞台,上得讲台;坐得编辑部,玩得俱乐部;舞得笔杆子,动得嘴皮子”的干练之才。因而,群里总是热热闹闹,也是情理之中了。我们这个群,可用几句话概况:写文章凝神聚力,看评论鼓劲暖心,善交流推心置腹,共提高齐头并进。
跟故事协会群的热闹不同,大学同学群是最沉稳、矜持的。当时,我们顶着“77级”的名号,1978年入学。见面会时,辅导员就夸口说,我们这个班,将是我们这所地方师范学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年龄悬殊大,社会经历杂,家庭拖累重”是三大特点。
确实,我们这班学生,都曾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年龄最大的已过而立3年,而唯一的“小弟弟”离弱冠尚有2年,却也已任小队记工员3年了。其他人更是“久经沙场”,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锻炼过的3人,任过公社、大队干部,富有社会和群众工作经验的近10人,站立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民办、代课教师10多人,还有工厂、商店考来的5人。结过婚的约占三分之二,其中一人是3个孩子的爸爸。报到的那天,总共6个女生,有2个请假,一位是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不顾31岁才怀头胎的疼痛,毅然施行了流产手术;一位是生孩子尚未满月,赶来报到,被学校劝回家继续保养休息的。每回想起当年阳春三月天,她头戴厚棉帽,身穿棉大衣,脚套大棉鞋,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站在桂花树下,心里就有股难以言说的味儿。上大学,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了,为实现梦想不惜一切的拼搏精神,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毕业40年的勤奋工作,除了3个同学,因机缘巧合成为企业老板,其余同学分成两大股。近一半走上从政之路,退休时,有的至书记、市长、主任,最低的也是科长。另一半则一直在学校工作,都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从政的,“廉洁为民做公仆”;当教师的,”呕心沥血育英才”,成为单位的中坚。这大约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寒冷里走出来的人格外珍惜阳光的温暖”吧。只是我们这些人,有理论,有实践,有经验,能说会道,但“同学群”显得沉闷,有时,一天也没人发一条微信呢?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感情淡薄,而是多年的世事练达的熏陶,我们都崇奉“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准则,奖状不贴墙,荣誉不张扬,家属不沾光,自己不特权,踏实把事干,只为把梦圆。我们明白,行稳致远,初心永葆。
老同事群是最无所顾忌的群,老熟人、老朋友,少了些客套,有啥说啥,争执几句,也毫不在意,没有“耿耿于怀”一说。惜阳读书会群是最包容的群,大家爱读书,聚在一起,过往的经历不同,基础不同,见解也会不同,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没有人自以为是。志愿者群,是最诚挚的群。我们服务过“世博会”,至今难忘,虽时过境迁,而且都已“二次退休”,离开了“队伍”,但我们仍联系不断,群中天天问候,还不时聚会。市民巡访团群是最能身体力行的群,楼道住户群是最众说纷纭的群,……
人说“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舞台正日渐式微,而新兴的微信群是无声的舞台,无形的舞台,无边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