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彭庚 文
隔着两家店面,就听到菜店老板娘的嚷嚷声:“你们看看,这么嫩的菜叶,就剥下来扔掉,这不是糟蹋东西吗?”
细看,不仅她手中的叶子不黄不老,没有一点儿虫蛀斑疤,就连菜篮里被剥下的一堆菜叶,也是白茎碧叶,山青水绿,难怪老板娘发火。
我也感到挺心疼的,当年插队时,曾在蔬菜队干过活。当地把种粮的田叫作“地”,种菜的田叫作“园”,有句话“一亩‘园’十亩‘地’”,意思是“种一亩菜地花费的工夫相当于种十亩粮田”。人们都“惜菜不亚惜粮”,谁敢这么糟蹋,是要被骂的。
老板娘一开声,围着菜堆的几个人红着脸走开了,唯有马阿姨原地不动,仍神情自若地挑选着菜,全然不顾盯看她的众多讶异眼神。马阿姨跟我同在居委做志愿者,对她的为人比较了解,不会做这些剥菜叶贪小便宜的事。我说:“你刚才怎么不走开呀?这不是‘别人牵羊你摸桩——顶贼名’吗?”“问心无愧,何须脸红。”她淡然地说。
“一斤菜能赚多少钱呀?哪经得起这样折腾呀?你让我们喝西北风去啊!”老板娘火气还没散尽,仍叫喊着。众所周知,卖蔬菜是小本微利的生意,像这“太湖菜”,她买来的成本价我不知道,零售价仅2元钱一斤,一棵菜作10片菜叶计,一棵菜上剥掉2片菜叶,折耗了五分之一,人人如此,棵棵如此,小商户确实承担不起,难怪老板娘要如此发火了。
只是有些人,偏偏喜欢在买菜时,不管老嫩,千方百计要剥叶去皮削根掐茎摘蒂,是不是为了省几个钱,我不知道,但有些人似乎成了习惯。哪怕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也要搞一下,不惜以一旦被发现,搞得面红耳赤为代价。
记得去年冬笋上市的时候,一家超市标价9.9元一斤,牌价表上注明“不削根”。一个大妈拿了两根在旁边捣弄了半天,遮遮掩掩地去让司秤员过秤。司秤员是个幽默风趣的小伙子,只听他笑着说:“阿姨,你下手太狠了吧,怎么把它剥得一丝不挂了,也不怕感冒。”说着,高高举起外壳被剥得一片不剩、露出黄白“肉身”的两根冬笋。围观的人齐声“啧啧”。阿姨脸虽红,但嘴还硬:“你们只写了‘不削根’,又没写‘不剥壳’咯。”
大约是舍不得被她加工过的两根冬笋吧,最终还是默默地走到垃圾桶前,把剥下的笋壳捡回来,与笋身一起称了分量。“阿姨,剥不剥壳相差一元零九分。”司秤员大约是故意说给大家听。
一元零九分买个大红脸,不值呀。
“还有更精的呢,前几天,在一家大超市,有个人拿了十几只冷冻鸡,我满以为他家是开饭店的,谁知他拿到公平秤前,一只一只过磅,大约选了最重的一只,顾左右扬长而去,剩下的丢在那儿。”旁边一个阿姨说。众人听了,啧啧声更响。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恶小”不该做,是大家公认的,否则,为何做时要遮遮掩掩。剥两片菜叶,是小恶,不违法,只欠缺一点“良”——良知、良行、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