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动的个人图书馆”,留下一路书香
——上海地铁里的读书人

  晚归的上海地铁10号线。

  灯光反射在窗玻璃上,光的褶皱折射入相机镜头,樊晔亲看清楚那是一本法文版《追忆似水年华》。书页已被翻得微微起皱。读书人是个青年男子,鼻梁上架副金丝无框眼镜,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他一直保持同样姿势,且读且思,读至某个段落,提笔做批注。

  观察世界的角度,塑造了个人的独特视野,究其根本,关键在于个人的心态与选择。时隔三年多,樊晔亲仍十分清楚地记得,当时用三五秒钟抓拍定格的那个瞬间——地铁读书人,上海的独特文化景致!倏然间想到爱因斯坦那句“发现的艺术就是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东西,却想到没有人想到的东西……”以独特之眼,观寻常之人与事,世界亦显非凡。

  此后的日子里,樊晔亲喜欢将自己通勤路上抓拍到的地铁读书场景照片发朋友圈。

  她喜欢纸质书,觉得那美感无可替代。她拍摄的初衷就是想记住那些被书籍点亮的眼神——无论是向历史索要答案,向数据求证规律,还是探求内心的平静,抑或向未来预支勇气。

  曾多次获得上海市银鸽奖最佳图片奖等多项国内国际奖项的樊晔亲,是个斜杠青年,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得摄影不再仅仅是生活中的个人兴趣爱好;积累到一定程度,摄影便自然而然变身成为一种“观察与理解生活”的绝妙方式。

  有人捧着文学经典穿越魔法国度,有人夹着冷门社科书丈量古文明褶皱,有人用“使用指南”缝合日常的缝隙。《围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局外人》……地铁上的读书人仿佛一个又一个流动的个人图书馆,正应了那句“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看不见的风景造就了看得见的风景”

  当金属框架将纷繁的具象个体切割成角度或大小、截然迥异的矩形画幅时,这种物理的框定记录了读书人沉浸于“诗和远方”的一瞬间。好比卡蒂埃·布列松在巴黎街头捕捉的那些“决定性瞬间”,亦如梵高笔下旋转的星空。樊晔亲拍下一位又一位地铁里的读书人,让人想到摄影家萨尔加多在亚马逊雨林,用八年时间记录成《创世纪》,他说:“我不会把自己的风格强加于现实,我只是用镜头捕捉它”。

  上海地铁里的读书人,随着纵横交错的钢铁动脉,化作一道亮丽无声的城市流动景观。

  光阴荏苒,电光石火间三载已过。日复一日的地铁里,早高峰的人潮不停奔涌,那些低头捧书的剪影,进驻樊晔亲的镜头,永久停留的刹那,恰似卡尔维诺笔下《看不见的城市》里闪烁的星火。

  “看不见的风景造就了看得见的风景”,绝非虚妄之言。就在这座城市,每一秒或某一处角落,都隐藏着某种快乐,只是自己并不知道,需要更多爱书之人去发现。生活浓缩于照片中留下回忆。再回首,某个瞬间已经不再仅仅属于摄影者个人,同样带给这座城市里的同道中人。

  自媒体时代的现代都市人,当手机蓝光吞噬虹桥枢纽的黄昏,纸质书的翻页声,仿佛昆德拉永远不朽的回响,细微却掷地有声。

  这个春天的一个晚上,10号线五角场站,地铁出口处,一位中年男子手捧一本封面翻得起皱的《人世间》读兴正酣。他的上衣已洗至泛白,左前胸的口袋有尚未洗掉的油漆痕迹,一行小字依稀可辨——“某某建筑公司”。而前一天几乎同一时刻,在地铁2号线静安寺站,一位年轻女子,白领打扮,她左手拉紧扶手,右手举着一本烫金版《尤利西斯》。

  一南一北,一男一女,本来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身份符号的碰撞与消融,皆因同为“地铁读书人”而形成镜像。知识重构于第三空间,使得最终呈现在众人面前的这一幕,变得无比美好而和谐。

  地铁10号线的末班车上,中年男子手中是一本微微泛黄的《百年孤独》,时空穿越。马尔克斯笔下那“冰块在热带正午燃烧”的特殊时期,魔幻与现实,在文学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透过镜头去看世界,体味烟火人间,记录读书人表情的同时,亦丰富自己的人生。女性通常情感更为细腻,在细节与色彩及情感的把握上,更具有先天独特的敏锐感知。而具体体现在樊晔亲所拍摄的成千上万张系列“地铁读书人”影像记录作品中,可以证明,性别绝非决定摄影师水准的重要因素。

  掩卷深思。地铁亦如钢铁书页。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因为这些地铁读书人衍生出流动故事,已然成为超越物理空间的文化背景。

  通勤高峰期,西装革履的金融白领,与绝早起来逛小菜场归来的爷叔,同处一列车厢的他们,正在共享《繁花》中的同一段落;身着校服、头戴降噪耳机的小小少年手捧着《长恨歌》,在某个段落旁认真写下读后感;一位阿婆将挂在颈间的老花镜戴起来读报,前一日未及读毕的《新民晚报》,仍嗅得出一丝特有的墨香……

  书与人,阅读与生活

  某日,地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中国读者跟外国友人手捧同一本书,赫尔曼·黑塞所著德文原版《玻璃球游戏》。地铁车厢的文学镜像,跨文化阅读带来的无声对话,聚焦凝固在樊晔亲的镜头中。

  当今社会,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所衍生出的阅读图景,日益展现出惊人的文化韧性。在短视频瀑布流席卷之际,上海地铁的车厢中,正无声孕育并生长着日益绵密扎实起来的文字根系。而这种文化坚守还将拓展壮大。

  不同语言载体,包裹同一种文学内核。殊途同归。在密闭车厢内悄然构成并超越国界的思维场域,用时下更为恰切的说法,是这座城市“海派文化基因”兼容并蓄于数字时代的前进典范——绝非简单对抗电子科技浪潮,而是将“阅读”融入生活。将“书与人”通过镜头注入新的介质形态,更好地呈现这座城市的书香文脉于钢轨声声震动中,生生不息。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樊晔亲回想起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段的情景。地铁10号线同济大学站。众人行色匆匆,踏出车厢,立刻被映入眼帘、十分醒目的诗句所吸引,有人脚步放缓,有人驻足停留,有人情不自禁读出声来——“上帝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出自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笔下的《关于天赐的诗》。

  点亮城市阅读时光,展现城市文化品位与格调。交杂叠落的画面,极好地见证了这座城市“文化阅读”与时俱进的崭新姿态。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时间的蒙太奇效应,城市里平凡日常自有其不确定性,因为有书籍的陪伴,让人充实、笃定、有韧性。所有的辛苦付出,在某一时刻释然。

  选择“地铁读书人”这一带着书香与城市律动的文化主题,甚至要与陌生人互动的摄影项目作为长期坚持的创作方向,看似矛盾,恰恰揭示了对公共文化空间与大众文化的关注。

  拍摄地铁读书人,留下城市文明的微观镜像,亦在无意间成为解码城市文化基因的一把密匙。纸质书与电子屏的占比波动,文学经典与流行读物的类型分布,通勤高峰与平峰时段的阅读强度差异,种种细微构成理解这座城市精神生活的五线谱。■王瑢

  (来源: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悦读”,书香城市的风景线
“流动的个人图书馆”,留下一路书香
杨浦时报文化05“流动的个人图书馆”,留下一路书香 2025-04-24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