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东 文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农村老家读书时,由于家乡连年干旱,麦田又浇不上水,十年九不收,所以人们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不高,一般每家每户也就在自家的几分自留地里种植点小麦,好在过年过节时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有一年春天,雨水却特别多,我家几分自留地里种植的小麦长势也特别好,籽粒饱满,麦秆整齐,等到成熟后,收获和脱粒就成了大问题。
那时候,我的家乡生产力比较落后,都是用人工收麦子、打麦子。人们为了能够多得一点点麦秸秆,好留着烧火做饭或用来打草苫子,收麦子时,都是用人工把麦子连根拔起。拔麦子很是个力气活,没劲是不行的。那时我长得比较瘦弱,再加上岁数小,干活很不顶用,大人都拔两垄麦子到头了,我才刚拔过一个地边,就是这样还累得不行。
等把整块地的麦子都拔完后,再用地排车或小推车运到家里,然后用铡刀把小麦秸秆的根部切下来烧火和用来打草苫子,带麦穗的部分留下来脱粒。
那时候,村里空闲场地少,各家各户都是在自家的院子里用人工打麦子。一年当中,麦收后打麦子算是每家每户的大事了。首先,把带部分秸秆的麦穗摊开在自家院子里暴晒几天,然后用木条和木棍在麦穗上反复抽打,为了把麦粒充分打下来,人们都是中午天气最热的时候开始打麦子,天气越热越是打麦子的好时机,麦穗晒得越干,麦粒就越好打。
这样用木条和木棍在麦穗上反复抽打后,再用小型石头碾子在麦穗上反复碾压。几百斤重的小型石头碾子,用人力拉着,在摊着的麦穗上反复转圈圈碾压。父亲力气大,一个人拉着石头碾子在麦穗上转圈碾压,我瘦弱力气小,就和小我两岁的妹妹两人一组。
顶着炎炎烈日,冒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拉着石头碾子在麦穗上转不了几圈,就会热得汗流浃背,头晕眼花,然后和父亲倒班,回到屋里歇歇脚,喝几碗放了糖精的甜味凉开水,一会儿再接着干。
那时白糖冰糖很难买到,老百姓也没有钱,只能买点几分钱一小包的糖精(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拿几粒放到白开水碗里去去土腥味。这样,经过几个中午拉着石头碾子对麦穗进行反复碾压,麦穗上几乎找不到麦粒了才算罢休。
每年夏天,用木条、木棍打麦子和用人工拉石头碾子反复转圈圈碾压打麦子,是我小时候必干的活计,虽然很热、很累、很辛苦,但是,我还是很想念、很期盼的。因为,在那个食物短缺匮乏的年代,每年只有夏天打麦子和冬天过年时,家里才会蒸白面馒头、煮咸鸡蛋,甚至买上半斤猪肉,这些平时都是很难吃到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