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 文
在初中一年级的那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因忘记带伞,放学后躲在学校图书馆里避雨。百无聊赖的我翻看着书架上的书籍,突然一本封面已经泛黄、书页边角微微卷起的《射雕英雄传》闯入了我的视线。
“这书好看吗?”我小心翼翼地问正在整理书架的管理员阿姨。她抬起头,眼睛亮亮的,“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肯定好看。图书馆就这一套,已经传阅好几届学生了!”
我翻开第一页,立刻被那简洁有力的文字吸引:“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地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不到十分钟,我就完全沉浸在那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里了。
雨停后,我便借走这本书回家看。
那时的我是个内向又自卑的孩子,因身材瘦小又戴着厚厚的眼镜,常被班上几个调皮男生取笑。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绕远路避开他们。自从读了《射雕英雄传》,它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慰藉。我尤其喜欢书中郭靖这个角色,他天资愚钝却勤奋刻苦,最终成为了一代大侠。这故事,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开始模仿郭靖的坚持,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起床背英语单词;体育课上不再躲在最后,而是努力完成每套动作。虽然进步缓慢,但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你今天又在看那本武侠小说?作业写完了吗?”母亲推开我的房门,皱着眉头问道。
“马上就看完了,妈!郭靖正在跟黄蓉学打狗棒法呢!”我头也不抬地回答。
母亲叹了口气:“你爸回来要是看见你这样,又该说你了。”
我这才不情愿地合上书,开始写数学作业。但脑海中全是小说情节,草稿纸上不知不觉画满的全是武功招式。
父亲是机械厂的厂长,对我期望很高。他认为武侠小说都是“不务正业”,应该多读科普书籍和名著。因此,每次发现我看《射雕英雄传》,都会严厉地训斥我。但他越是禁止,我越是着迷。我把小说藏在课本下面,在课堂上偷偷阅读;晚上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继续看。那套书共有四册,我用了两个月时间全部读完,然后又从头开始重读。
初中毕业那年,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站在台上,我的双腿发抖,声音发颤。快要放弃的时候,想起了郭靖第一次面对黄河四鬼时的场景,他也很害怕。于是,我深吸了一口气,朗诵了一段《射雕英雄传》中的描写,意外获得了三等奖。也就是那一次,我因为与这本书相关的事情得到了正面反馈。
进入高中学业压力骤增,我的成绩在中游徘徊,父亲对此十分不满。一个周末的下午,他推开我的房门,发现我又在看《射雕英雄传》不复习功课,终于爆发了。
“你看看你的物理成绩,全班倒数!还有心思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父亲一把夺过书,我惊恐地看着他将书撕成两半。
我冲上去想抢救,但已经晚了,撕碎的书页像受伤的鸟的羽毛散落一地。那一刻,感觉自己的心也被撕碎了。“从今天起,不准你再看这些没用的武侠书!”父亲摔门而去,留下我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捡起那些破碎的纸页。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道:“我恨爸爸,他永远不懂这本书对我意味着什么。”从那以后,我和父亲之间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我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表面上服从父亲的安排去学习,但内心充满了叛逆和痛苦。
高考结束后,我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填报志愿时,故意选择了离家远的学校,想逃离那个让我窒息的家庭环境。离开家那天,父亲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递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生活费。我头也不回地上了火车。
大学四年,我很少回家。每次通话也是简短而客套的问候,从不深入交流。毕业后我在城市里找了工作,组建了家庭,与父亲的联系更少了。直到那个深夜的电话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你爸,他走了。”母亲的声音在电话那头颤抖着。我握着手机,突然意识到已经有大半年没回去看望他们了。
整理父亲遗物时,我在他书桌最底层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牛皮纸包裹。打开后,我的呼吸几乎停滞——那是一套崭新的《射雕英雄传》,比我初中时读的那版还要精美。书页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是父亲工整的字迹:“儿子,当年撕了你的书,是爸爸不对。后来我去书店买了这套,一直想找机会给你,但总拉不下脸。你现在过得不错,爸爸很高兴。这套书就留给你吧,希望你能原谅爸爸当年的粗暴。”
我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来,滴落在那套崭新的书页上。
原来父亲一直记得,原来他早就后悔了。我翻开第一册,发现书页空白处还有许多铅笔写的小字,是父亲的读书笔记。他在郭靖刻苦练武的段落旁写道:“我儿也有这股韧劲”;在黄蓉智斗敌人的情节旁标注:“聪明,但不如诚实可贵”……
我抱着那套书,哭得像个孩子。二十年的隔阂,在这一刻突然显得那么可笑。他一直在尝试理解我的世界,但只是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而已。
现在,这套《射雕英雄传》摆在我家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我的儿子也开始对书架上的这本书产生好奇。“爸爸,这是什么书?”他踮起脚尖想要拿下来看。
西下的金色夕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架上,那套新版《射雕英雄传》的书脊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故事与情感。
我把他抱起来够到那本书:“这是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的武侠书,讲的是一个叫郭靖的男孩如何成长为英雄的故事。” “英雄?像超人那样吗?”儿子眼睛里亮晶晶的。
“不完全是。”我翻开书页,指着扉页上父亲写给我的赠言,又添上了自己的话,“他一开始很普通,甚至有点笨,但他善良、勇敢、永不放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我能看吗?”
“当然可以。”我把书递给他,“不过要答应爸爸,看完后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角色。”
看着儿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书走向沙发的背影,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那个在图书馆躲雨的少年。我激动地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给了母亲,附言道,“爸的书,找到了最好的传人!”
有些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们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被讲述,被传承,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