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人机共生时代,AI如何重塑企业DNA?杨“数”浦数字沙龙第七期近日在美团综合指挥中心举行。来自数智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企业数智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AI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数据质量与安全、API接口安全、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以及应用自身安全等领域。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创新研发部部长俞露婷表示,可通过大模型备案、大模型安全评测、大模型风险评估等方式解决AI安全问题。
当前,AI技术应用场景已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如内容创作、身份核验等领域,在提升社会效率的同时也带来虚假信息传播、版权纠纷和个人隐私侵犯等多重风险。
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卢虹羽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进行深入解读。卢虹羽介绍,《标识办法》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提供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的服务提供者、用户四类主体的责任义务,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防止人工智能技术滥用。“《管理办法》则明确了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监管和规范。”
上海盛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胜是程序员出身,参加这场沙龙,他感受颇深。在冯胜看来,数据信息安全是当前AI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之前,我们一直想弥补数据信息安全这方面的空缺,但一直缺少渠道和平台。非常感谢杨浦区委网信办搭建了这样一个桥梁,让我们对这部分知识有了结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认识。”冯胜说。
本期沙龙由杨浦区委网信办主办,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联合承办,是杨浦区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主题活动之一。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杨“数”浦数字沙龙采取线下形式,每月一期,共计12期,主要面向杨浦区及上海市数字经济企业管理层、法务、技术等相关从业人员,围绕数据经济合规有关主题,邀请产学研机构专家进行分享交流。■窦雨琪
相关新闻
促进技术需求与供给对接
杨浦加速形成类脑智能创新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重塑世界,类脑智能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或将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优势。日前,“脑智融合·共筑未来”类脑智能产业创新沙龙在长阳创谷举行,旨在进一步促进类脑智能产业的技术需求与供给对接。
活动中,“爱回收”“相加信息”等企业和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合作机会,推动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创业接力”等基金公司也与现场企业进行了积极对接,表示将为类脑智能企业的融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前沿与交叉技术处处长陈明表示,上海正全链条布局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强化产品导向,加快应用探索步伐,切实推动类脑智能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
杨浦前瞻布局类脑智能产业,目前在技术积累、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杨浦区关于促进类脑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于近期发布,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类脑智能创新生态。
接下来,杨浦将充分发挥区域“大学+大厂”优势,发挥类脑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产业创新联盟、功能性服务平台、专业孵化器及优质企业资源的聚合效应,大力吸引优质人才集聚,精准绘制产业图谱,积极培育类脑智能产业,打造“平台支撑、企业带动、机构协同”的类脑产业发展生态。从人才队伍、应用场景、政策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持续优化完善类脑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类脑产业高质量发展。■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