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悠悠
八字桥畔,忆那时硝烟

  ■韩云珠  文

  冬雨绵绵中,踏着满地烂漫的落叶,湿了鞋子,走上东西向的八字桥。桥的东头是水电路笃底,与南北向的同心路相交,桥的西头是柳营路,桥长30米。桥面很宽,两侧是供人行走的砖地,中间是六车道,有隔离栏隔开。

  桥下一泓青绿色的澄澈河水,缓缓流淌。

  不可思议的是,81年前,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英勇的十九路军,坚守桥上33天,使这条宽仅20米的俞泾浦,成为装备远比19路军优良的日军不可逾越的防线。

  现在的桥上很安静,车来车往也没有乱按喇叭的。

  北侧桥栏,有一块2006年虹口区政府挂的铭牌,上书“虹口区纪念地”。桥西堍的柳营路北侧,是高层建筑小区,岸边植着一丛丛竹叶萧萧的翠篁,疏影映照水中;南侧是一个宾馆和音乐餐厅,在悠扬钢琴,婉转提琴的伴奏下,人们心情愉悦地进餐,全然颠覆了当年桥上曾经弹片纷飞,烈火熊熊,风烟滚滚……

  站在桥上,才知道这条不起眼的桥所处地段的重要,此桥当年属闸北,日海军陆战队从虹口东江湾路北四川路出发,过花园路,折入水电路,由东向西进攻八字桥,企图拿下此桥,进入柳营路沿西宝兴路南下,包抄北火车站。

  当年的八字桥有两座,一南一北,所谓八字桥,就是两座桥叉开,呈八字形排列。日本人打仗前总是叫嚣,这一次,他们说是四个小时解决上海。

  我看到过一张老照片,十九路军的战士端着步枪,或半蹲半跪,或匍匐在地,身后都挂着一顶斗笠,斗笠的帽圈上印着四个大字:十九路军。

  桥的右侧为民房的屋脊和高耸的水塔。桥的正前是电线杆和民房。战士们的枪膛射出怒火,在八字木桥上抗击着来犯之敌。

  1月29日,战斗最激烈的一天。八字桥三次失守,三次又夺回。八字桥这一边,枪炮声大作,白刃格斗,大刀飞舞。而在租界十里洋场,依然歌舞升平,只是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英美军舰,已脱去了大炮的外衣,表明正密切关注着上海的这场战争。

  日本人说4小时解决上海,终成泡影。日军四易主帅,战斗空前残酷、惨烈。

  当时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八字桥两军相持月余,几无一完整房屋,沿途断垣焦土堆积如阜。”

  这一仗,鲜血浸透了桥面,桥下的俞泾浦一片殷红,硝烟味血腥气久久不散……

  这一仗,打出了十九路军铁军的气概。一寸桥板一寸血,这八字木桥,就是河山啊!

  这一仗,日军死伤甚多,在广中路建了一个汉白玉麒麟塔,悼念阵亡士兵,1952年被拆除。

  此次战役中,南桥毁,仅剩北桥,1933年改建为水泥桥,桥上可通卡车。

  1937年8月1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又是从东江湾路出发,在炮击的掩护下,再次进犯八字桥,与张治中将军麾下、正在修筑工事的88师一部短兵相接。

  第二次“淞沪战役”打响,日军又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88师一部在桥上浴血奋战3个月,日军的叫嚣再次落空。

  倚着桥栏,眼望河面,烟雨蒙蒙,我的耳边蓦地响起两首歌,一首是《中国不会亡》,一首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隐约间仿佛看见八字桥头,身背斗笠,手握大刀的十九路军大刀队,迎着刺刀上膛的日军,刀光闪闪,锐不可挡,厮杀声直冲云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生活·资讯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评论
倾情外滩
冬天的味道
新年
旧时光
雪中二乔
八字桥畔,忆那时硝烟
可喜可贺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7八字桥畔,忆那时硝烟 2013-01-29 2 2013年0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