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意外的拜年电话

    ■陈前  文

    拜年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之一,或是穿着新衣去外婆家,或是给亲友打个电话,亦或是寄一张新年的贺卡。每个人都有关于拜年的回忆,暖暖地留在心里。

    三年前,一段关于拜年的往事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在长白新村街道担任社区学校专职副校长,为社区老人办了一个百姓英语班,这个班的老师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者两个人一个小组,共同主持教学,课堂生动活泼。老人们从不叫大学生的名字,总是以老师称呼。例如,对姓王的大学生,老人们就叫王老师或者小王老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有几位老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打电话到广西农村的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家里,用英语向这位小老师拜年。

    这位大学生志愿者对我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电话,当时,她全家都非常激动。她说,这几位老人在电话里问她回家的路上是否顺利,问她的父母是否安康,问她回上海的票买好了吗,问她开春之后是否还愿意来社区教老人们学英语。

    大城市里有大学,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大学生和城市里的居民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与社区居民相遇、相处,这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深藏着许多人间真情。社区学校的老人们对我讲,这位女大学生志愿者要从上海理工大学骑车穿过军工路上的铁轨来社区里为老人上英语课,有时遇到火车通过,匝道口关闭,女大学生怕迟到太久,老人们等不住,就扛着自行车上天桥、下天桥,及时赶到教室。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至于小镇,也是熟人社会。赶集的人到集镇上的目的之一是和熟人碰面,交流某某家要修房子、某某家要嫁女之类的信息。去年暑假,我回到四川老家,发现一个现象,一些县城也有熟人社会的影子。一个村子里的熟人在一个街区买房子,住得比较近,平时经常来往。费老的研究提醒我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该研究城市社区中的社群关系了。

    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城市社区的构建。许多西方国家注重教育孩子融入社区、理解社区、为社区做贡献。目前,以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那个意外的拜年电话启示我们,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通过社区教育构建“社区精神”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影视
追寻雷锋的足迹
一个意外的拜年电话
救命稻草苦刺花
三月的鸽哨
追逐一只鸟
窗外
迎春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一个意外的拜年电话 2013-03-02 2 2013年03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