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 ——《雷锋日记》
■吴佳桐 丘美芳
他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陪护。他帮那些没有家属的病人们打饭,听他们倾诉,陪他们读书、唱歌、折爱心和纸鹤。
她在宁夏西吉三合中学教课。她抓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单独补课,狠狠打了不听话的学生的手心,放下戒尺,自己却哭了。
她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做讲解员。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解历史,也带他们游世纪公园、骑三轮车,在QQ上和他们聊今天的上海和中国。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大学学生志愿者。
如今,复旦大学学生志愿者覆盖率超过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0%,在上海各区县街道开展面向智障儿童、外来务工者子弟、孤寡老人、社区居民等多类人群,覆盖教育、医疗、法政、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各类志愿服务工作。与此同时,每年更有多支复旦志愿者队伍走出上海,奔赴河南、宁夏、四川、西藏、湖南、云南、海南等省和自治区开展支教服务活动。而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中国海外医疗、教育志愿者团队中也每年都活跃着复旦大学志愿者的身影。
“人对人、心对心的平等交流”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雷锋日记》
早上6点,贵州乌江复旦中学,毛佩瑶就摸黑起床了。她教七年级英语,要负责给学生们上早自习。“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听着其他三个人酣睡的声音,我更是越发痛苦了。”她写道,“……学生会帮我买好热腾腾的早饭放在讲台上。”
队友唐荣堂评价她:“起得比鸡早,只为学生学得好。”
她是研支团成立以来共计177名志愿者中的一员。1999年,复旦大学成立首届研支团,远赴西部,开展支教和扶贫助学工作。这场爱心接力14年来没有中断,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踏上贵州息烽和宁夏西吉的土地。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水荒严重,寒潮、风沙肆虐,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署划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
前往西吉的路途中,第十三届成员再努热脑海中满是电影般的场景:学生们眨着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课;高举起一只只小手,争着回答问题;脸颊挂着泪珠,哭喊着“老师不要走”。
然而现实带给她的竟只有失落。“刚到西吉县的时候,最让我吃惊的不是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而是学生们的态度。”感恩的眼神少得可怜,学生在课上睡觉、讲话、翘着二郎腿翻她白眼。她开始质疑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满怀一腔热血、不远万里前来传播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仅仅是一年后转身走人、无关轻重的英语老师?
想象与现实间的落差让她对志愿服务有了新的理解:“任何的公益,都不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付出、盲目地提供帮助,而应该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是人对人、心对心的交流。”
“比起付出,公益活动给予我更多”
“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雷锋日记》
在自闭症儿童美术课堂“彩虹笔”项目中,李佳俊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一项目是由复旦大学彩云支南协会、彩虹笔儿童发展中心与两个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旨在通过辅导自闭儿绘画,建立起与他们的沟通。李佳俊加入了这一项目,每周六上午9点到11点,“一对一”教一名11岁的男孩画画。
半年后,那个男孩画了一个三角形送给她。没有靠近过她和他的世界的人不明白,这个三角形意味着什么。
刚开始,孩子把直线画得歪歪扭扭。面对“画错——纠正——再画错”的死循环,两人都苦不堪言。反复画上几次后,孩子就变得烦躁不安,摔画笔、撕本子、吐口水。“这时只能耐着性子,带他出去晒太阳、玩游戏,等他把情绪调整好了,再回到教室,用各种各样的图形吸引他画画。”讲起这段经历,她说,“当时非常心痛,为什么上帝这么不公平,剥夺了这些孩子那么多,让他连一条直线都画不出来。所以当他终于可以把一条直线画出来,还画了一个三角形送给我,我非常感动。”
对于复旦大学思源社社长沈颖婕而言,幸福感不是唯一的收获。她带领社员多次参加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癌患者关爱活动,这段经历让她理解了何谓人文情怀。
一次,两位60岁上下的患者徘徊在门口,迟迟不离开。反复询问下,她们终于开口,讲起自己的故事:她们来自外地农村,在之前看病的医院,遇到的医生、护士态度冷漠,让她们特别心寒,但是这里的医生、护士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态度热情。“我们是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不懂得怎么表达,你们大学生文化高,能不能向医生护士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她们千叮咛万嘱咐,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甚至差点跪下。
当时正是恶性案件频发、医患关系沸沸扬扬的时候,医学院也是人心惶惶。但这件事让在场的一名医学生志愿者放弃了转专业的想法,考进临床八年专业,在从医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谈及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学校哲学学院吴新文教授认为,志愿活动虽是为别人服务、奉献,但它对自我而言,也是一种提升、成长,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读《雷锋日记》就会发现,雷锋做了很多好事,但他绝没有将其当作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强制。他是非常乐于去做的,做完了以后,他心里感觉很好、很踏实、很有意义。志愿者活动也应该是这样,既帮助了他人,也帮助了自己。在此意义上,志愿者活动超越了狭隘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矛盾。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日记》
钱理群先生说,做志愿者服务要“做小事情,想大问题”。
复旦大学远征社副社长、外来务工者子女入户辅导项目负责人张歆昱辅导一名六年级小女孩,每周一次,一年来从未中断。小女孩家住棚户区、一间除了两张床外摆不下任何东西的平房里,父母靠在街边摆摊卖小吃赚钱。他们给她讲解功课,从图书馆借书给她看,带她到复旦参加社团活动。有时辅导晚了,他们也会留下吃饭,和一家三口拉家常。“渐渐地像是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我生活在城市,从未留意过复旦旁有这样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踏入这里就是踏入了另一种生活。这个项目让我更了解外来务工者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中的融入状况以及异地高考问题。我们不是单纯地付出,而是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一个更真实的社会。”张歆昱说。
而社会发展与政策学院赵芳博士对志愿者们则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你们在做的过程中更好地批判性思考,我们的国家、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希望未来当你们有了更强的能量,你们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志愿行为的发展;当然如果你们有能量,也希望你们更好去推动中国制度的完善,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在制度和结构的层面上有所调整。”
而这不是凭借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目前尚显单薄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天没有以前蓝了、水没有以前那么清了——亲眼见证家乡环境的恶化,促使赵政在环保志愿者的道路上走了八九个年头。环保志愿服务的特殊化内容让他切身体会到,“单枪匹马不能拯救世界”。
起初做鸟类保护的时候,他和同道们见到一张网就会去拆。但后来他们发现,这样的行动效果并不明显。比起“见网拆网”,真正应该做的是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加强对布网捕猎的监管;引起群众的意识,鼓励大家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不仅是赵政,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认识到聚合群众力量的重要。他们积极与各种基金会、非盈利组织建立联系,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利用微博等新媒介的强大传播能力,争取草根支持。
网络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视。软件工程学院志愿者李丰宇利用专业知识,为青浦区晨旭小学建起网站,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帮助这所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混合教学的民办小学。他说,“在我的印象中,雷锋一直是一个英雄。说到英雄,很多人会想到美国大片和‘美国梦’,但现在我们可以讲一讲‘中国梦’,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复兴并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完成的,而是靠每个个体的努力、奉献,雷锋精神正是如此。践行雷锋精神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中国梦也可以实现。”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由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所做的《上海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与态度调查报告》显示,高达91.4%的受访者表示,当今社会仍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当被问及“雷锋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哪些”时,“助人为乐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甘当‘螺丝钉’的爱岗敬业态度”分列前4位。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历经岁月洗礼走到今天,它依然充满生命力。我们期待着,有一天,雷锋精神不再只是每年3月5日需要提起的,我们不再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荣,而是以不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