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凝与“涛声依旧”(下)

    ■刘希涛  文

    C

    2011年9月,我和夫人在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度假时,结识了一位来自石家庄的老李,这位文兄对他们的主席(铁凝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可谓了如指掌。

    于是,餐前饭后,我们沿着北戴河海边漫步,在浪花的拍打声中,听这位文兄眉飞色舞的介绍……

    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本不姓铁,而姓屈。随父亲笔名铁扬姓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铁扬是画家,铁凝的母亲是声乐教授。

    小时候,铁凝迷上舞蹈。铁扬就带她去舞蹈老师那儿练踢腿、练立脚尖……可当铁凝初二考上艺校舞蹈班马上要去报到时,铁扬对她说:“舞蹈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值得为它献身。可你只有初二的文化水平,头脑空空,将来怎么办呢?……”

    铁扬说服了女儿,铁凝开始沉浸在古典文学中。

    15岁的铁凝读中学,有一次写了篇特别长的作文,足有7000字,写满一本作文簿。老师很惊讶,便在班上朗读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回到家,她又念给家人听。爸爸盯着她兴奋稚气的脸说:“这是你写的?”“嗯”铁凝点了点头,有些委屈。铁扬说,我认识一位老作家,明天带你去见见他。

    第二天,爸爸带铁凝去见这位老作家。对方见是一个小女孩,不以为然。铁凝要朗读自己的作文,老作家说不习惯听别人朗读,要自己看,一周后来听消息。过了一周,铁凝怀着忐忑的心情又来到这儿,这位老作家竟高兴得像个孩子,连说了几个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这就是小说,你就这样写下去!”

    这位慧眼识人的作家,就是写《小兵张嘎》的著名作家徐光耀。

    铁凝原想当文艺兵,因徐光耀的肯定就此做起作家梦来……1975年高中毕业的她,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抉择,放弃当文艺兵和城里工作的机会,决定下乡插队……(这和我当年“为当诗人”而投笔从戎如出一辙)。有了“作家梦”,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到农村后,她每天记日记……在玉米地里,她炫耀地数着手上的12个血泡……一同劳动的社员哭了,她突然看到了自己的不真诚……从那天起,她把所有的奖牌都收了起来。

    D

    老李侃侃而谈,让我听得份外入神。

    铁凝的优点是大气,有女人味。“她在河北省作协主席这个位置上一坐10年。说起她主政期间的功劳,不能不说到这座全国唯一的省级文学馆(如今已成为石家庄的一大景观)。”

    1996年,铁凝上任不久便倡导建一座文学馆。在一无立项二无资金的情况下,她带领同事不断研究、修改方案,跑细了腿……最终在省政府支持下,建成了这座文学殿堂。

    其实铁凝乐于跑腿的事,远不止这座圣殿,每到作协评职称时,为给没评上的老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她比谁跑得都勤……“心有温情,天蓝水清”,在石家庄只要你提到铁凝,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翘大拇指(这正是她高票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缘故)。

    其实,铁凝和普通女人一样,也喜欢打扮。哪怕一个普通读者要见她,也要梳妆打扮整齐。年轻时,她留着披肩的长发和刘海,娇态可掬;别一对别致的发卡,又分外单纯;有时,她将双手插在风衣的口袋里健步如飞,显得愈发美丽而洒脱。

    汪曾祺曾在文章里这样写铁凝:“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很敏捷、轻快,眉浓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清清爽爽。”他称铁凝的神情像英格丽·褒曼那般纯洁、高雅。

    铁凝像所有居家过日子的人一样,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家务,烧菜……一些无关的爱好,也非常乐于参与其间,比如欣赏音乐,比如看画,看电影……

    “她只要下厨,就可以做一桌好菜。”

    E

    老李如数家珍,让我听得如痴如醉……

    铁凝还有一大爱好是放风筝……她买的风筝十分普通,价格低廉,才两块五毛。铁凝举着她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它送上天空……“放线呀,多好的风呀”……对于放风筝,铁凝很有经验,傍晚之前是最好的时间,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

    铁凝还喜欢收藏民间器物。她知道,民间的东西有劳动的痕迹,这些古老的跟生计有关的器物,都特别使人安宁。就好比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故事,在那上面有沉甸甸的女人的智慧,女人的力量,女人维持生计的匠心和女人的体温……

    50岁前,“单身美女主席”的称谓,更使她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作为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旗帜,铁凝在人格统一的前提下,保持着自己的三重身份角色:政治身份、作家身份、女性身份。在时下的文化背景下,要使这三重身份,特别是前两种身份和谐统一而不发生异化,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这三重身份,也给她提供了三种观察世界的视角。

    生活中,她永远洋溢着一张美丽的笑脸……

    铁凝有过感情经历,也差点进入婚姻,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父母知道,情感的挫折是女儿心头的隐痛,从不轻易去触及……她的生活很有规律,日出时起床,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头发天天洗,不吹不烫,自然干;把鲜花的气息留在枕边,有时插一支小青竹,有柔有刚,有青有绿,仍如少女的心境。

    1991年,冰心曾问铁凝:“你有男朋友吗?”铁凝说:“还没找呢”。90岁老人劝告她:“你不要找,你要等”。铁凝等到了50岁,终于等到自己的如意郎君。这是一位和她相恋多年,并且彼此做好充分准备一起走进婚姻殿堂的人。

    2007年4月26日,在自己50岁时,铁凝与相恋多年的爱人,燕京华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喜结良缘(这天,铁凝和华生各自取了户口本出门,到户籍所在地办理结婚登记,结婚证工本费9元,她跟司机借10元钱交了,拿到了证书)。

    听在中国作协工作的人员介绍,“五一”长假一上班,铁凝穿着亮丽的衣服,手上捧着喜糖走进每一间办公室,然后挨个儿放下一包喜糖,微笑着说:“这是我的喜糖”。所有的同事都非常惊讶,一点预感都没有,确实太意外了……铁凝向大家发完喜糖后,仍和平常一样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工作和创作中……

    F

    网上有一张她俩牵手的照片,让人一见难忘。我作为她麾下的一名老兵,看到这张牵手的照片,胸中热流涌动……我深深地祝福铁凝!也深深地感激她对我的信任和鼓励——龙年岁末她赠我的题词:“刘希涛先生《涛声依旧》”,将是我永远的珍藏。我虽年届七旬,依然渴望燃烧!依然要以她为榜样,力争做个“凭作品说话的作家”。

    2013年春节于“涛声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乐活
   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讲述
   第06版:市民文化节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铁凝与“涛声依旧”(下)
玉壶春色
哭杜
窗台鸟儿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铁凝与“涛声依旧”(下) 2013-03-23 2 2013年03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