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8套又在播放《西游记》,和朋友们一起争论我们国家哪部电视剧播放的次数最多?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是《西游记》,当然是87版的,不仅是中央电视台,各地方台每年都会重播好几次,而且还是有人喜欢看。当然,人们更多的是喜欢会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惩恶济危的英雄化身——孙大圣的形象。
小时候,我在看《西游记》的时候,也时常希望自己是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无牵无挂,可以抛开一切。可是,孙悟空到底出生在哪里呢?我带着疑问翻开了《西游记》,开篇第一回就描述了一座迷离而神往的花果山:“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此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真个好山!”
这诗境般的花果山究竟在哪里?我在搜寻材料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前几年,在“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全国27个省市、95个单位的137名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物资料的考证,一致认为,连云港云台山上的花果山是孙悟空的出生地。
利用春节长假,我和几个朋友相约,特地赶到江苏省连云港,乘上到三元宫的专车,到花果山去寻觅孙悟空的踪迹。
车近花果山,山脚下的一泓碧水荡漾着绿波,如少女的明眸喜迎远客。据说此处在宋代时还是海中的岛屿,由于黄河水携带泥沙不断地淤积,到了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时,海岛已与陆地相连。而今,北宋天圣年间修建的海清寺业已毁没,但是那座天圣年间问世的高四十二点五米的阿育王塔,却是巍然屹立完好如初,成为花果山的第一道风景,以厚重的历史感向游人展示着它的英姿。
花果山的山门又称“猴门”,它高约十二米,宽达二十八米,硕大的孙悟空头像雄踞于山门顶部正中,石雕猴门上由巧手艺人雕出了二百零八只大小不等神态各异的石猴,寓意着孙大圣乃石猴出世,以及他在花果山有众多的猴子猴孙。
登上花果山,在山间的青峰顶上有一块大石,高五米余,宽七米余,中间开一缝隙,缝隙下紧接着一块一米多长的椭圆形石块,底部悬空夹在下面两块石头中间,很像是从大石里蹦出来,又被夹在下面。实在是鬼斧神工,天然巧成。其底部全无依托,石块上镌有“娲遗石”三字。传说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最后多下来的一块石头,她随手一丢遗下的。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
娲遗石,一个绝妙的孙悟空“诞生地”!我再对照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的描述,不禁为他泉涌的文思和生动的描述而拍手叫绝。
我们从这块美猴王诞生地“娲遗石”开始,游览了水帘洞、万佛洞、狐妖洞等,这些洞大小不一,回曲参差,勾倚巧搭,古怪神异,统称七十二洞。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因为由高僧悟五营造,故又称悟五洞。当年他剔除石缝间的淤土,凿通相关连的洞穴,使海天洞与上下四旁的小洞连成一体,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并在洞顶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见四面群峰遥峙,翠绿扑面,花香阵阵,我一阵头晕几疑身入仙境。
在海天洞门左侧的一块平整壁立的巨石上,有一面神异的天然石鼓,以手叩击,铿锵入耳,当地人把它叫作“聚将鼓”,说是此鼓一敲,猴兵猴将就会迅速赶来,或练兵出操,或对付妖魔。我把耳朵贴在石鼓上,似乎听到哗哗的海潮声。
《西游记》中描写,孙猴子从仙石里蹦出来后,顺着涧边往上寻找源流,在探寻过程中,发现了山涧顶端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云台山上现实世界中的这个水帘洞,是一个面南的天然裂隙洞穴,内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层平台。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那深不可测的洞穴,那洞口纷掩的水帘,让我在这里细细地品味《西游记》中对水帘洞的描绘:“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毛泽东是建国后最早讲述花果山在那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镌刻的,将毛主席1958年与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说过的一段话:“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用集毛泽东手迹的方法重组而成。
从花果山上下来,我们一行人游兴未尽,议论最多的还是孙悟空。我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多么需要孙悟空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