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记忆

  ■韩云珠  文

  初春季节,我来到上海图书馆,参观知青博物馆全国巡展上海首展——这个博物馆于2009 年在黑龙江黑河市开馆——我在一张照片和一幅油画前凝神伫立。照片是上海火车站人山人海的送别场面,身着军装的知青,从车窗里伸出手臂,向老师、同学、家人告别,他们都是强忍着不哭。当年17岁的我,就是穿着略显肥大的军大衣,挥别父母弟妹的。当时我没有哭,但当火车驶出站台后,车厢里先是一片低低的抽泣声,继而放声大哭;油画是割麦的场景,男女知青们正弯着腰手握镰刀割麦,前面是麦浪滚滚,身后好大一片割好的金黄麦子,当年我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哪一年割麦子我们不是忙得顶着星星出工,披着月光收工的。展览的几张知青穿军装带枪的历史照片,有骑马挎枪赶路的,有划桨背枪渡江的,也有把枪斜挂在胸前站立的。有一个陪同母亲来的姑娘轻轻问道,姆妈,你们那一代人怎么都爱枪呢?母亲怎么回答我没听到。我想告诉姑娘,不是我们好战,当时我们建设兵团的口号是“屯垦戍边”,通俗地说,就是一手拿锄头,一手握枪杆,尤其是边境连队。

  老乡对知青真好。展览中三个故事我看了过目不忘,上海男知青小周过春节,一共四个窝窝头,一碗酱油汤,一瓶过节的酒,此时,大雨滂沱的屋外有人敲门,一个浑身湿淋淋的鄂伦春老乡,送来了刚猎到的狍子肉,这个节就过得热气腾腾了;上海女知青小陈患出血热,眼看不行了,老乡给她打了一口棺材准备后事,公社领导得知后,当即派车将她送县医院抢救,要输血,老乡捋起袖子输血,要营养,公社送来一车大白菜和猪肝,在医院,小陈把一辈子吃的猪肝和大白菜都吃了。病愈后小陈回村,再看到那口棺材,她啪嗒啪嗒直掉泪;还有一对上海知青,1979年从黑龙江建三江垦区返城,老乡给他们的儿子做了一个布背篼,他们就用背篼把儿子背回了上海。现在儿子已长大成人了,这个背篼他们仍珍藏着。

  知青以他们的知识来回报老乡。如上海在爱辉县鄂族村插队的知青,看到村里人用大豆喂马,说这不是我们上海人爱吃的毛豆吗?此后,马料成了一道美味的盘中餐;他们还将南方的莴苣(俗称香午笋)青菜等引种到村里,培植为蔬菜新品种,使乡亲们至今受惠。

  上海知青跟黑龙江姑娘的情缘,也是展览的一个看点。上海知青戴建国和当地姑娘小凤谈恋爱,小凤因父母反对而疯了,戴建国不离不弃,与小凤成亲并将她带回上海,一起生活至今,故香港凤凰台称他是“当代最讲责任的男人”;上海知青刘行军和德都县姑娘王亚文相恋,后因刘行军被推荐上大学,其父母不同意两人继续交往,这一中断就是18年,1994年刘行军离婚后,尚未婚嫁的王亚文与刘行军再续前缘,结为夫妻。后来刘行军患严重肝病,王亚文捐肝给他换肝,至今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不少参观者在刘行军和王亚文相拥的图片前唏嘘感喟,并拍照留影。

  参观结束后,我在留言本上写下一行字:青春记忆——艰难,磨练,欣慰。兵团8年的艰苦磨练,使我有了直面生活的历练,回城后无论有多难,一切从头开始拼打,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但家庭和睦平安,也是很欣慰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记忆里的油墩子
远方的红玫瑰
花园书吧
寻觅孙悟空踪迹
青春记忆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7青春记忆 2013-05-07 2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