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司法局基层工作科获悉,近年来,本区以人民调解为核心,探索集“赔偿纠纷调处”、“免费法律援助”、“伤残鉴定推荐”等功能于一体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化解工作新模式,为纠纷双方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拓宽了维权渠道,降低了维权成本。
去年1-12月,在“一站式”综合服务下,本区着力打造的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累计成功调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1136件,同比增长48.69%;今年前三个月,共成功调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250件,减轻了行政调解和诉讼审判压力,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
“没想到能这样心平气和”
“三方当事人达成协议,17.39万元赔偿当场履行。”日前,记者在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现场看到,经过工作人员努力,一起机动车负全责的涉及大额赔偿的交通事故伤害案,在心平气和的融洽氛围中“案结事了”。
2011年11月2日,宝山区周先生驾车经我区本溪路时,将骑电动车的薛女士及后座上的韩小姐撞倒,导致薛女士轻微伤、韩小姐左腿达九级伤残。经交警判定,机动车主周先生负事故全责,双方对事故责任没有异议。经过持续治疗,伤愈后的韩小姐提出伤残赔偿金、医疗费、误工费等累计费用近20万元,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肇事方与受害方对赔偿金额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调解员先后四次召集事故三方当事人,进行深入耐心细致地调解,并调阅了大量相关法律法规和伤残补助标准等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薛女士主动放弃赔偿、韩小姐同意降低伤残等级赔偿标准,同时还督促周先生想办法筹集资金,确保一次性支付给受害方,并当场出具调解文书,保障三方当事人的法定利益。
在履行赔偿支付的当天,周先生将厚厚一摞现金交给调解员,当场转交受害人韩小姐。终于解决烦恼的周先生握住调解员的双手表示感谢:“没想到事情能这样心平气和地解决。”这一情景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没有剑拔弩张,没有针锋相对,与以往形式化、简单化的行政调解相比,像这样的人性化司法调解,已经越来越受到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欢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位于宁国路19号,在交警支队事故违章审理科大楼二楼。交警支队事故科每个工作日都有大大小小的数十件事故等待处理,调解员们苦口婆心地致调解,为民警解除了后顾之忧,便于腾出更多时间处理其他各类交通事故案件。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物流、车流和道路里程快速递增,交通事故也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赔偿纠纷和矛盾也日益突出,警力严重不足的交警支队事故科逐步把更多的调解职能移交给了职能相对独立的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
去年,调委会以区交警支队交通事故处理窗口搬迁为契机,在处理点现场设立“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室”。虽然调解室仅有不大的两间办公室,运作程序和机制却十分健全。
区司法局分别从区、街道两级调委会抽调基层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充实了工作室的专职调解力量,还引入律师和鉴定机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调解员,形成了以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主、3名兼职人民调解员为辅的较为稳定的“二专三兼”专业化调解队伍。同时还完善了《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程序》、《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人民调解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机制,所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树立让群众信任的专业调解形象。
为达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无缝衔接”,区司法局协调与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相关的交警、法院等部门,“零距离”沟通参与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化解工作。交警支队负责事故认定,司法局负责事故调解,人民法院负责案卷审核并出具法律文书,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不定期召开碰头会、通气会,通报情况、研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推动纠纷化解工作有序开展。
“在一次次‘灭火’中找到乐趣”
根据现行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警部门作出责任认定后,只有在当事双方同时申请调解的情况下,交警部门才能就赔偿事项进行一次性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可凭交通事故认定书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但事实上,由于一部分当事人认为诉讼成本高、程序繁琐、时间久、执行难,仍然把解决损害赔偿纠纷的希望寄托在交警部门身上,而面对繁重的交通事故处理压力,交警部门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民调解员作为中立的社会化公益服务组织机构专业工作人员,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公信力,以人民调解为支撑,既受交警部门委托进行初步调解,也受法院委托进行审中调解,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专业、便捷、优质的调解服务,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组织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积极作用。
调解室负责人李佩骅和调解员孙仁元、梁彪,均从事多年调解工作,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调解工作中,他们或召集交通事故当事人到交警支队进行集中调解,或深入当事人家中上门调解,细心分析案情剖析原因,认真为当事人算经济账,尽心劝导双方和解,以公正之心作出调解结果,有效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而调解员自己,也在一次次的“灭火”中体会到工作成就,感受成功的乐趣。
随着调解工作的深入,为提升服务标准,调解室进一步创新“一站式”服务,邀请律师事务所和鉴定机构加盟公益服务,让交通事故当事人享受到免费的律师和鉴定师服务。对案情复杂,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的,工作室除了做好安抚和调解工作之外,由入驻律师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工作室还与区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对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工作室律师主动引导其到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受援助,方便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对大额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需要司法鉴定之后才能进入赔偿程序的实际情况,由入驻工作室鉴定师开展相关业务咨询,进一步提供便利、快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拓展了服务外延,提升了服务内涵。
“平均每个工作日调解10多个案件,既要帮助交通事故受害方争取利益,又要防止不合理的赔偿要求,不仅要求我们有丰富的调解经验,还必须具备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专业知识储备。”李佩骅介绍说,调解对象往往在双方私下协商失败后,为“堵口气”上法院诉讼,在增加社会成本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通过调解员、律师、鉴定师的专业化调解服务,让双方了解相关政策,依法依规办事,既约束了肇事者,也避免了受害方“狮子大开口”非正常理赔要求,达到“合理赔偿、合法赔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