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尚•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衍实地调查杨树浦日商纱厂写出《包身工》
青年夏衍
▲晚年夏衍
▲夏衍名著《包身工》
▲1990年6月,福宁路99号原包身工工房旧址。

  20世纪30年代,福临路(今福宁路)99弄内是当时东洋纱厂包身工的居住地。此工房始建于1930年,工房四周砌有红砖高墙,南面装有大铁门,有专人看门。工房共有16幢,分成2排计160个房间,日商以每间每月5元租给包工头。每间住十几个人,睡地铺,二人使用一个铺,日班、夜班轮流睡,最多时工房住着2000余人。正如《包身工》一文中描写的: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身着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呼喊“拆铺啦!起来!猪猡!”。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地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包身工被50名带工包身工老板看管着,每天上班由包工头押带进厂,下班再押回,她们不能写信,不能回家,俗称“包饭女工”,实际是“罐装了的劳动力”。

  由于包身工工作繁重,饮食差,睡眠不足,因此个个面黄肌瘦、体质虚弱,有病得不到医治。如老怡和纱厂包身工宋三妹,十几岁进厂做工,劳累成病,不久得了支气管炎,由于长期得不到医治和休息,病情恶化,不到3年就被活活折磨死去。包身女工还要常常受到包工头的肉体凌辱,大多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一些不肯屈从、敢于反抗的则惨遭报复。由于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包身工想逃脱出去,结果被抓回吊在屋梁上,用皮鞭抽打,遭受折磨,遍体鳞伤。包工头还让其他包身工到现场看“直播”,以杀一儆百。

  “若说苦,杨树浦”,是包身工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1935年3月到5月,时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的夏衍(1900-1990)专程到杨树浦地区来搜集包身工的材料。他通过一个在日商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的关系,多次深入福临路99弄东洋纱厂工房实地考察、体验生活,与女工零距离接触、促膝交谈。夏衍详细了解、观察包身工的生活场景和工作状况,真实地掌握了大量包身工的第一手资料,终于写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并于1936年6月10日在“左联”创办的《光明》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之后,电影编导沈西苓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材料给了他,电影剧本写成后,又由明星公司摄制成电影《女性的呐喊》。

  《包身工》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迫害,有力地揭发和抨击了帝国主义对女工的残暴掠夺,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遗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沪东成立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支援前线抗战
夏衍实地调查杨树浦日商纱厂写出《包身工》
杨浦时报时尚•悦读06夏衍实地调查杨树浦日商纱厂写出《包身工》 2013-05-21 2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