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首揭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对开发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大意义

  本报讯  尽管医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和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是不解之谜。复旦大学近日披露,上海医学专家已解开其中谜团。 

  据复旦校方介绍,该校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率领课题组,历经4年多潜心研究和探索,终于发现,“干扰素-a”通过促使细胞分泌的“外体”所携带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新机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该发现对今后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大意义。 

  这项新的研究成果7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Immunology)上,引起世界同行关注。据透露,该课题组已将有关“干扰素-a”处理细胞分泌“外体”用于抗病毒治疗的项目申请国家专利,相关的临床前研究工作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据了解,干扰素是一组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其中“干扰素-a”是国际权威组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早批准的用于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微囊结构,大小介于30至100纳米间。“外体”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还在不同条件下,对于肿瘤发生、发展起到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据介绍,肝脏中的肝细胞是乙肝病毒活动、复制的唯一场所;而肝脏中的非实质细胞则连接、支撑肝细胞。袁正宏课题组经研究发现,肝脏的肝非实质细胞中的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分泌“外体”,在“干扰素-a”的诱导下,通过特定方式转运到易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后,“外体”会“拼命”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称,在应对病毒的变异、耐药性方面,这些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好比“免疫军工厂”制造出的一种“火力十足”的“先进武器”,迫使病毒无法变异或产生耐药性。由此,“干扰素-a”诱导细胞分泌的“外体”,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 

  袁正宏课题组还发现,如果阻断小鼠模型中“外体”有效释放,其肝炎严重程度则会明显加重;因此,利用“外体”治疗一些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是有可能的。     ■孙国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本区环境小记者获得5个奖项
杨浦首家活禽交易点开张
定期“送学上门”方便老干部
复旦首揭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公园露天电影上周六开映
区域化党建联盟共享思想成果
卫计委开展“中国梦”宣讲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复旦首揭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2013-07-09 2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