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动作”使配药速度提高一倍
杨浦区中心医院自下而上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记者  毛信慧文/摄 

  本报讯  在药架上粘贴醒目的定位码,在电子处方上粗体标注药品数量,在发药信息系统中添加药品位置信息,给高危药品设立警示标志……就是这一系列细小举措,让配药的效率提高近一倍。 

  近日,区中心医院对门诊药房发药流程进行优化,以降低差错率,缩短取药时间,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据了解,该院门诊药房每年要承担约60万张处方的调配任务,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传统的发药流程是,后台工作人员从信息系统打印出处方,根据上面的药名去药架寻找对应的药品,交给前台,前台经核对,再把药品交到患者手中。由于药品主要根据品类摆放,这样,找药的速度全凭工作人员的记忆和对药品的熟悉程度。结果就是,老员工的配药速度往往较快,新员工的配药速度较慢。 

  此外,在摆放得密密麻麻的药房里,还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差错因素,比如有的药品用途完全不同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包装,有的药品药名相同却由不同的厂家生产,价格也相差不少。“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环境里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稍有分神,就容易拿错药,等前台发现错误后再退还给我们重配,就会浪费不少时间,患者也等得不耐烦。”药房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流程改造后,每一张处方上的药品都打印了位置信息,工作人员只需根据字母和数字,就能快速定位药品位置了,差错率也大大减少。 

  与以往自上而下提出的管理要求不同的是,这些优化建议大多来自普通员工的集思广益。为了促进员工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区中心医院自去年起开展“品质管理圈”探索,把这项原本运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工具引入到医疗领域。 

  该院目前已成立了10个“品质管理圈”,把外科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护理组、收费处等多个工作场所“圈”入其中。从发现问题到确定主题、设定目标、拟定对策、付诸实施、监测改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品质管理圈”让这些部门的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研究生团队将调研“新型城镇化”
“小动作”使配药速度提高一倍
民警帮助走失男孩找到父母
长白“海选”戏剧“民星”
小区违章建筑终被拆除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小动作”使配药速度提高一倍 2013-07-09 2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