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连日来,申城持续高温,热浪袭人。7月1日,本市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区民政局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迅速启动高温应急救助机制,以轨交车站、五角场商圈、桥梁涵洞、地下通道、大型超市卖场等区域为重点,加大巡察频率和覆盖面,对不愿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相关人员会提供必要的防暑物品和详细的求助方式。
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露告诉记者,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受助人员在救助站获得的救助一般不超过10天。对职业行乞者,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会以劝导为主,让对方停止流浪生活。
“目前,50人救助规模的救助站只收留了一名流浪人员,一些流浪人员拒绝救助,宁愿选择露宿街头,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被遣返原籍。”张露说,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只能以说服为主,劝离职业乞讨者,这样往往收效甚微。
从今年开始,民政部门将每年的6月19日定为救助机构“开放日”。为了让普通群众更多地了解救助工作,区救助管理站专门举办了开放日活动,邀请全区12个街镇的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站长和部分居民走进救助站。“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了救助站与社区基层工作者的良性互动,同时又推动了本区救助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张露表示。
“开放日”活动中,区救助管理站在人流密集的五角场商圈,通过宣传展示、现场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法规政策、救助渠道和程序,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
据统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实施10年来,本区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万余人次,有效维护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