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乡间几乎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头,用柴草烧菜煮饭,不管是两眼的,还是三眼的(即两只锅或三只锅),都要在灶山壁上和灶沿下,画上各种图案。这些装饰图案称为灶花。
崇明的灶花跟金山农民画一样,成为上海一北一南的民间艺术奇葩,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崇明灶花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韵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灶花,过去在乡村,可谓有户必有灶,有灶必有灶花。灶花的用料简单,只需刮下锅底的黑灰,加米酒调浓成黏糊,然后再用水稀释调剂便成“镬锈”(崇明土话)。因此,灶花多以黑色“镬锈”为主,画在雪白的灶墙上,黑白分明,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且有立体感,也有加上各种颜色的,以增加美感。
灶花的画技特殊。首先,画灶花的笔是用竹子特制的,即选用老竹根劈成竹片在水中浸泡后,用木榔头轻轻敲打,打出一丝丝竹精,便成竹笔;其次是描画,一般的描画都是在干的底子上进行,而画灶花则不同,墙面刚粉刷过,还带有潮气,画师们就在灶墙上信手描绘起来,不打画稿,不作修改,落笔为准,一气呵成。随着灶火烘烤和湿气挥发,灶墙渐干,灶花便牢牢“贴”在墙面上,能历经几十年而不褪色,不变形。崇明灶花赋予了一种巧夺天工、强烈醒目而又耐人寻味的美感。
灶花的画师技艺高,大都是当地泥瓦匠(俗称泥水匠)中享有名望的资深者(俗称“把作”师傅)。其画作精美,无论是山川景物,还是鸟鱼虫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灶花的运笔简练,个性鲜明,线条流畅,甚至是干脆利落的。一眼望去,说不尽的千种风情,古朴的、稚憨的、华丽的、细腻的、粗犷的,都能用恰到好处的笔触和质地表现出来,又简洁、又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灶花是一种民间古老艺术,从何时兴起,难以考证,但是灶花艺术在长期的传承中曾经长盛不衰,且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不断地吸收新鲜的东西,变化着发展着,具有时代特征,甚至含政治色彩。传统的灶花,一般是单纯的“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和花草鱼虫之类的,常有纳吉祈福,驱邪避祸之意。上世纪的50年代有了“保卫和平”、“保家卫国”、“互助合作”等新灶花;70年代又有“农业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八九十年代又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科学种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不管如何变化,这些新画作,保持了传统灶花的风貌,贴近生活,为老百姓所喜爱,它又是史实的记录,社会的写照。花里有诗,诗中有史,这灶花,也可以称为“史花”了。
过去,新灶砌好后,乡间还有吃“接灶团圆”的习俗,主人家首先用新灶下锅煮米粉“团圆”,让大家共同享用,意在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在旧时,农家砌灶都要在灶山靠烟囱一侧砌一个灶王殿,飞檐翘角,宛若寺庙殿宇,内供纸画的灶王菩萨像(俗称“灶君公公”)。腊月二十四为灶神节,在此节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三),家家都要祭祀灶神,送灶神上天,让其到玉帝那儿汇报人间善恶,为期七天,到了年三十,再将灶神接回来,这一送一接,以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来年丰衣足食。然而,那灶花是画在供奉灶神老爷的灶山上的,意在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
如今,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崇明用柴灶做饭的农户在大量减少,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仍有使用灶头的习惯,因为用铁锅柴灶煮的饭更香,烧的菜更有味。然而,大多数人家都已改用液化气,灶花已成稀有之物,渐渐淡出乡间生活。但这门难得的民间艺术,引起有关方面关注。近年来,崇明县有关部门每年都要举办灶花艺术节,组织能工巧匠画灶花、学龄儿童描灶花、社区百姓摄灶花、群众演出颂灶花等活动,让这已被尘封的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正在人们的不断传承中,焕发着新的生机,展示着新的魅力。
崇明灶花,意高境远,越读越美,那是一幅不断幻化着的花,一幅永远也画不完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