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东电影院与沪东教堂

  ■程显荣 文 

  二十多年前,我家住在汾州路平凉路附近,我在那里住了四十多年。有两座建筑物在我脑海中记忆很深:一座是在我住处斜对面平凉路上的沪东电影院(原名沪东大戏院);另一座是坐落在汾州路北头的沪东天主教堂。 

  沪东电影院是1942年来我国避难的犹太人所建,是一层红瓦粉墙建筑,场子里是一条条板条长凳,一排一排的很简陋,座上去还感到咯吱作响,有一千个座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这里看过不少电影,记得有国产古装片《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还有苏联故事片《无脚飞将军》等,这是我最初接触电影,也算是我的启蒙教育之一,电影票八分钱一张,电影还可以连场看,那个时候影院还有说明书卖,一分钱一张,是一份很珍贵的资料,至今我还保存着二、三十张呢,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知识性的社科教育,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看电影,为了看电影,我差不多跑遍了上海所有的电影院。 

  电影艺术给了我很多知识,所以我特爱电影院,最使我忘不了的就是沪东电影院。1972年它改建为杨浦第一家多功能电影院。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电视剧空前繁荣,既方便又随意,打那以后,我就很少跑电影院了。 

  说起天主教堂,在上海倒有不少。但坐落在惠民路汾州路上的沪东天主教堂的雄姿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该堂建于1928年,当时虹口圣心堂法籍神父崔頲才选择工人聚居区建教堂,1930年落成,最初由法籍耶稣会传教士管理,1936年起由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管理,1949年上海天主教界开展反帝爱国运动,1954年国庆节,该教堂教徒冲破当时教堂的阻力,第一次在教堂顶上升起了五星红旗,以示走爱国爱教独立自主办教会道路的决心。1982年9月该堂归还后,上海教区集资进行改建,新堂为现代风格,建筑宽敞明亮,1990年圣诞节开堂,由上海教区李思德主教主持特大礼弥撒。原来老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美丽而大方(内部为罗马式),外观红砖粉墙相间,门窗以拱、方、园形搭配,皆镶以花格彩色玻璃,看上去极为雅致而宽舒,特别是它那屋顶上高高耸立在塔尖的十字架,使人感到威严而壮观。我在汾州路伊光第二小学读书时,初次靠近它时,就有种神秘的感觉。文革期间,它被关闭,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人们给遗忘了,什么人在里面做些什么事,外面人无法知晓,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杂草从生,墙面台阶生满了青苔,一片荒凉的景象…… 

  当时,在拆旧教堂时我就想:这么典雅的优秀历史建筑,就不让它留下来吗?它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者,它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传播者,以前,天主教在中国传播被认为是文化侵略,其实,这是一种过“左”的思想,你看自清朝中兴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中国,不也大量地输入了西方文化和文明,在二战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有很多正义的传教士都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过很多的贡献吗? 

  沪东旧教堂的拆除,只怪我们在当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就是如今在一些“物欲至上”的人心里也很淡薄,不是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美食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灶花
荷语
沪东电影院与沪东教堂
咏天津大学海棠花
别让夜流浪
父亲的故事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沪东电影院与沪东教堂 2013-07-20 2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