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与艺术的火花好玩又好懂
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融合——十年纷呈”

  ■记者 刘竹一

  本报讯 科学深奥难懂,艺术空灵高雅,两相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给出的答案是:好玩又好懂。通过科普化、特效化和可视化的尖端科学装置,展览引领观众参与互动,打开科学视角,引发好奇心,让寻常百姓也能充分感知和领略重大科技项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8月28日至9月2日,2013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展览展出规模达6000平方米,共展示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件创意互动作品,运用现代技术展示方法来推介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当代运用成果,把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精彩片段呈现给观众。这也是科艺展创办以来的第十个年头,展览以“融合——十年纷呈”为主题,汲取了历届精髓。

  自2004年,首届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创办以来,展览始终遵循“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使得“科艺展”离真正的、吸引百姓的科学越来越近。同时,十年科艺展也为上海工业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维活力和科学理念。

  天体不遥远,触摸便可及

  去年,亚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转动射电望远镜——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在上海天文台落成,它能观测到百亿光年外的天体。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今年科艺展期间,市民可以在展区亲身体验,通过触摸展厅里一根4.8米长的感应扶手,了解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与“光家族”亲密接触。

  在这根感应扶手内部有数十个电磁感应模块,参观者只要触碰到不同的位置,前方银幕就投影出相应波段探看到的太阳、半人马星座、蟹状星云、旋涡星系和天线星云等影像。最终观众眼前无线电波段视域中的星空,与射电望远镜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到的宇宙一个样。

  院士不古板,艺术也在行

  公众印象中十分严肃的科学家、院士们也将展示他们多才多艺的一面。碧波、云海、飞鸟……院士们用镜头捕捉下的精彩一刻出现在此次展览中。除了摄影,多位院士还展现了他们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的艺术才华。其中,身为国内外著名的遥感科学领域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同时还对绘画颇有心得。他展示给市民的是一幅杨福家院士的黑白画像,以及一幅科学家眼中的地球画像。

  在这些院士作品中,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郭慕孙院士设计和制作的“几何动艺”极具特色。他创作的《五环动艺》灵感来自奥运五环标志。五环由细线连接,悬挂起来后,只要有气流就能带动五环运动起来。而几何动艺这种“工艺品”看似用料简单,只需细线、铁丝、硬纸板就可完成,但是创作起来却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有严谨的力学分析和计算,还需工艺上的反复制作和调试。

  7D不是梦,亲身可体验

  在3D、4D电影大行其道之时,本次展览推出了7D影院互动体验。除了传统的3D感觉,这次观影者还能感受到风暴、雷电、撞击等情境。在增加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及动感体验的基础上,影院还提供手持式道具,观影者可以在电影里身入其境参与“战斗”,增强了人与人、人与电影之间的互动。

  在本次上海科艺展期间,市民可欣赏到《海底隧道》、《冰山历险记》两部7D电影,但由于场地有限,体验馆一次只能容纳6位观众体验,观众想要尝鲜,还需耐心排队。

  今年,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辰山植物园,也首次参加科艺展,为市民展示信息、材料的新技术应用,以及植物科学猜想。

  辰山植物园展区设置了“植物之美”板块,引导观众探寻植物的美丽和奥秘。为什么果实绝大多数是球形的?牛仔裤最初用的是什么植物染色的呢?兰花是怎么骗昆虫来为它传粉的?展项设计了很多有关植物的问题,供参观者探索。

  科艺展让更多市民亲近科学

  时至今日,恐怕没有人会怀疑科学与艺术有内在的相通性,但在10年前,这还是个需要普及的概念,就在那时,上海市科协做了一个“前卫”的决定,挖掘上海的科技艺术资源,在上海每年举办一届国际科学艺术展(下称“科艺展”),以此让更多市民亲近科学、参与创新。第十届科艺展倡导的科艺相融的理念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吸引力,而其本身也已成为广大市民期盼的“科学嘉年华”。

  上海科艺展总策划、艺术总监吴亚生是位艺术家,自从当了科艺展的策展人,他常被科学探索中所透露出来的美感所震撼。有同样感受的不止他一个,科艺展创办之初,其实就是一个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交流平台,这时候的它离公众还有些远。

  曲高必定和寡,科艺展究竟要走高端还是大众路线,主办方曾有过争论。吴亚生认为,科艺展应是“科”字打头,它的本质应该是为大众做科普,激发市民的创新思维。树立了这个理念后,办展思路更加清晰了。从第三届科艺展开始,科艺展增加了互动作品的比重,本届科艺展上的互动项目更是达到了60%。一方面,这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感技术的支持,很多交互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缘于科艺展大众路线的确立。

  “有些展览很好看,但看完之后人们就忘了,我们希望人们看完我们的展览,能留下些思考,特别对孩子来说,这些思考能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中科院院士陈凯先也是大众路线的支持者。

  “漂浮城市”是吴亚生颇为得意的一组作品。这组作品被邀请到澳门展出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澳门的信:一个中学生告诉他,自从看到未来的房子可以漂浮在空中后,他就一直想象着在被云朵包围的音乐厅里听演奏的场景,他参加了物理兴趣小组,希望能够亲手建造那样的房子。吴亚生说:“哪怕我们只有一幅作品能让参观者看后有所思考,能促发他们的科学热情,我觉得这个展览就是值得的。”

  与公众交互的理念不仅给科艺展带来了亲和力,也增加了它的生命力。据主办方说,科艺展的参展人数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它已成为上海滩颇有影响力的一场年度盛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市民文化节
   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校园专刊
   第08版:English Edition
科学与艺术的火花好玩又好懂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艺术03科学与艺术的火花好玩又好懂 2013-08-31 2 2013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