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袅袅婷婷,翩然翻飞,给大地带来盎然生机。而今,一只巨大的“蜻蜓”悄然飞临中原大地,给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带来愉悦、甜蜜和满足。她就是市光路人行天桥。
桥不大,但造型却别具一格。高低有致、色彩鲜亮、跨越铁路和河流的三段桥身连成一体,好似蜻蜓的婀娜身姿;西侧与桥身垂直展开的引桥,又似蜻蜓的两根灵动的触须;而桥身下静静躺卧着的绵延而去的铁轨,恰似蜻蜓的细长翅膀。人行桥上,既可仰望蓝天白云,又可俯视红花绿草。
东边,隔着车流滚滚的军工路,是绿荫浓郁、花香扑鼻、鸟鸣宛转的共青森林公园;稍远些,是荡漾的黄浦江。西边呢,是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幢幢高楼。一桥连通,让小区居民,迈步就进森林公园,徜徉绿树之下,流连花丛之中,那份惬意,那份满足,总从心底自然而然流淌出来。
记得多年前,刚搬来的第一天,带着刚从蜗居里走出来的兴奋,抱着能率先入住当时为解决住房窘迫而兴建的大型居住社区的自豪和荣耀,透过窗户眺望,只感到天高了,地阔了,一块块深绿的、浅绿的、淡黄的菜畦,一头连着窄窄的街道,一头连着茫茫的原野,挤挤挨挨地一直向远处铺过去。高高低低的白墙红顶的农舍,镶嵌在漫漫的绿色中,穿着各色衣服在田间劳作的人,显得特别的醒目,这一派田园风光足以使人陶醉。原先“公交车少”、“买东西不便”、“医院远,看病难”等“偏远”的忧虑,统统都淡化了。
而今,不仅曾经的忧虑不复存在,生活的方便和舒适更天天实实在在感受着。
穿区而过的20多条公交线路,和全市各个地方紧紧连接。尤其是轨道8号线的第一站就在中原中心地区,登上地铁,只需30分钟就到人民广场。现在跟朋友介绍“我家”时,总是把这“30分钟”挂在嘴边,他们每每总会感叹一句:“多近啊!”记得2010年世博会期间,登上8号线,就能直达世博园,更令多少人羡慕啊。
虽然居住在此的老年人的比例相当大,但人们对生活的“热”,丝毫不逊年轻人。早早晚晚,小区绿地旁,街心花园里,总是歌声不断,曲韵连绵,舞姿翩跹。志趣相同的几个人,随时随地,就会拉起一支“队伍”,圈起一块“地盘”,哼哼唱唱,跳跳蹦蹦。
而区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说街心花园里是“游击队”遍地开花,那么,这儿就可算是“地方部队”机动灵活作战了,虽比不上“正规军”规模宏大,但歌咏队、舞蹈队、戏剧队、军乐队、鼓号队、武术队、体操队,分门别类,定期演出,总是观众满座。
这边的热闹,可并不影响旁边的宁静。阅览室里,座无虚席,“沙沙”的翻书报声,并不影响旁边人的全神贯注;棋牌室里,“观棋不语”的“真君子”极力忍住了夺口而出的冲动。唯有电脑房里,轻微的键盘声打破了宁静。
伫立桥上,一幅幅画面接踵闪过,昨天的令人回味,今天的正细细体味;明天的呢,我无法描绘。记得刚搬来时,规划了不少“非分之想”,曾被家人讽为“得寸进尺”。可昨日之“尺”,皆已成今日之“寸”了;今日之“尺”的尺度,又有谁能预测准呢?
伫立桥上,极目远眺,仿佛这“蜻蜓”正轻飏而起。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zfk@yptimes.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