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或近年关,这时江西婺源乡下新糯米早已被收割机碾进仓,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着过年节的那些事了。
那些事中,最让人期待的、嘴馋的是一种吃口软糯、醇香、咸味适中的吃货——糯米子糕。
这里所谓的“子”,即蛋,婺源人乡语称鸡蛋、鸭蛋为鸡子、鸭子。
糯米子糕做起来十分讲究。它的原料是糯米、鸡蛋、猪油块(或肥瞟)、食盐。先将糯米淘洗干净,在水中泡两个小时,然后上笼蒸熟。同时,将鸡蛋打散,将猪油块切成细丁,等蒸熟的糯米饭冷却后,将蛋液、猪油(肥瞟)丁拌入,再加少许食盐,搅拌匀,倒到一只白铁皮方盒内,盒内已先铺上箬叶,用力将糯米、鸡蛋、猪油混合物压紧、压实。这时铁锅里的水已烧得沸腾,放上蒸屉,将厚实的白铁盒放在上面,半个多小时后,掀锅盖,一股诱人的香味迎面扑来。
稍凉些,将糯米子糕覆倒到案板上,先横后竖切成厚一厘米左右的片码到碟里,色质黄艳,内里的猪油丁已溶成点点亮晶,趁着微热沾上白糖,急忙塞入口中,哇,香糯、咸中带甜、油而不腻,那滋味让舌头上的味蕾飞速运转,一块接着一块,肚子都鼓了,但舌尖上仍不过瘾。
这糯米子糕在冬天可存放多日,吃时可复蒸,亦可放入平锅内煎食(不用放油)。就是在那个最困难的时期,婺源人哪怕每日用红薯充饥,但到了春节年关,也会千方百计做上几盒糯米子糕,让家人自食或赠送亲朋好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下放农村回去过年时,婺源的乡亲们也会让我带上几条糯米子糕。
一晃,离开婺源也有二十多年了,但婺源特有的饮食和那诱人的美味依然在我舌尖上流动,有时,也会动手做上几样,但味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想是缺了那一方水土,那一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