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关门审批”最终留给社会的恶果是高价低质的药物,以及医药产业畸形发展。一些医药企业通过在旧药里增加一些无效成分,使之成为“新药”,定上高价。大量高价“新药”的面市,削弱了政府抑制药价虚高相关政策的调控效果。医药企业则普遍忙于攻关审批注册新药,研发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一些药品在疗效不高、安全性研究不足的情况下进入市场,给安全用药带来隐患。这些虚高的药价、安全性缺失的药品,最终需要普通患者为之买单。
破解药品审批领域腐败,关键在于打破“关门审批”运作方式,让审批决策过程变得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对药品审批来说同样适用。而针对当前药品“关门审批”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则必须加大反腐力度,彻底挤出药价中黑色的贪腐成本。 ■新华社商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