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曾在美国阿纳海姆公共图书馆担任过管理员的斯科特·道格拉斯笔下的图书馆却非常另类:“来图书馆的不只有好学上进的读者,还有排队等待免费爆米花和汉堡优惠券的吃不上饭的可怜娃儿;有总是要和我“聊聊耶稣”的疯癫教友,还有总要拿走我的鞋子、从100天就开始倒数、孩子般热切盼望圣诞节的疯狂的‘鞋子叔叔’;有曾在‘二战’中驾驶B-29轰炸机、遇到过空军名将吉米·杜立德、参与过马特洪恩计划、有一肚子故事无处倾诉的孤独老人,还有扬言要干掉我的一伙小年轻……”
当我们惊讶于这座图书馆发生的这些故事时,作者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爆出更多与图书不搭边的花边新闻。
譬如,书中写道,图书管理员罗兰喜欢胖胖又霸道的女人,他的同事乔森却相反,没有本科文凭、不够高雅的女士入不了他法眼,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书中还传授男女“搭讪术”。
看上去跟书名《嘘、这里是图书馆》格格不入的狗血剧,却是通过人们心中神圣的建筑——图书馆、通过精神食粮——书籍呈现出来。不知道读者看了这样的桥段会有何感受,不过我敢说斯科特·道格拉斯一定会脱口而出他钟爱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评论图书馆的那句话:“图书馆就是一个提供平等机会的机构。”这恐怕也是对这个图书馆最恰当的评价。
比起影剧院等其他公共场所,图书馆“表达人类情感”的历史要来得久远。阅读不单是传递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迄今分享人性与情感的最佳途径。不过,正当人类前所未有地进入一个知识充盈、信息爆炸的年代时,人类却忘记怎么阅读了——只会像猎取美食般的浏览而非进入内心的阅读。所以,作者最后也忧心忡忡:“图书馆快要解散了”。
在斯科特·道格拉斯看来,46年里捐助并建设了超过1600所公共图书馆的安德鲁·卡内基,无疑是一位“开创美国公共图书馆新篇章的人物”,他把过去只作为研究机构和大城市炫耀资本的公共图书馆拓展延伸到城镇,使每个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城镇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其目的就是小城镇上的工人和农民提供一个平等学习、交流机会。卡内基慷慨捐赠图书馆100多年之后,比尔·盖茨接过他的班,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第二次发展,并让图书馆与网络世界成功接轨。道格拉斯似乎有无限热情去讴歌卡内基、盖茨,并将他们作为裁判慈善家之判准,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将卡内基评论“图书馆”与他描述图书馆里发生的故事做比附。
道格拉斯是一所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远离市中心、隐蔽幽居的小图书馆的勤杂工,既像是一位“不读书的图书管理员”,又像是寄身其中的修行者,他带着虔诚的心念和超强的毅力打扫呕吐物、擦窗户、刮桌上的口香糖、搬桌挪椅。
没想到的是,经常来图书馆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性格的同事及历代大师们的作品,却像一个别具一格的“老师”,教会了他许多象牙塔里学不到的东西,最终他还在这儿迎来了浪漫爱情……当他回望图书馆领域江河日下的当下,他能做的就是急不可待地把自己在图书馆所修炼所参悟的心得,馈赠给图书馆外的过客与信众。
道格拉斯此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将图书馆从“神坛”拉回到现实,且将发生在这座寂静的公共建筑里各种“闲情轶事”乃至“绯闻八卦”谈得透彻、爽朗,在他的“图书馆”里,任何人都受欢迎,哪怕不是来读书、查借阅资料的叫花子。只有信奉这样的“平等”,才会认同那样的“思想碰撞”。
或许道格拉斯就是想告诉热衷于桌游、咖啡、约会、闲扯等社交活动的现代人,图书馆不仅是一位好“老师”、一个思想碰撞的论坛,更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