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吉新村街道“睦邻守望”志愿服务项目——
以群众为发起点,培育“睦邻”文化

  延吉是一个地域面积仅2.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万,老年人口比例达34%的人口稠密、老龄化程度高的成熟社区。社区结构的多元化、复杂化决定了原有的以街居体系为基本依托的服务供给与群众新需求之间矛盾凸显。 

  政府搭建“睦邻”平台 

  项目从居民中来落实到居民中去,通过机制化的居民座谈会、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途径,街道了解居民真实需求。 

  17个居民区按照东西南北地理方位被划分成4个片区,通过与区商委、房管局等相关房屋区属单位积极协调,在每个片区腾出面积在1000至2000平米的中心用房,社区志愿、文化等资源下沉,围绕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圈的要求,规划出服务功能各具特色的“睦邻中心”。同时,街道加大投入,把原先的另13个居民区老年活动室加以整修、扩容,打造成“睦邻服务点”,完成“4+13”“睦邻”体系建设。“睦邻”体系改变了原先“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服务模式,放宽眼界、扩大覆盖面,不仅针对老年人,还面向青少年、残疾人等全社区各类人群。 

  近三年的运转过程中,“睦邻”服务稳步迈上正轨。 

  志愿资源按需配送 

  “睦邻中心”建成后,街道把志愿者协会分会下移,并辟出专用区域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统筹协调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建设。 

  志愿者团队根本上是群众性民间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截至目前,社区“睦邻中心”已与上海知行社工师事务所、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96890海阳老年事业发展中心等14家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居民提供为老服务,亲子服务、青少年教育、健康、慈善公益、文体等服务,设立青少年之家、多功能活动室、多媒体放映室、计算机教室、健身房、亲子活动室、志愿中心、慈善超市、96890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多个功能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性、事务性一门式服务。

  在市文明办的支持推荐下,街道邀请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参与投标志愿服务中心委托管理项目,通过“睦邻”机制的完善,服务项目志愿者需求、反馈等顺畅流转,基本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和专项服务社会组织的无缝对接,公益志愿团队、志愿者配送形成长效管理,能够满足诸多“睦邻”服务的人员需求。 

  三年来,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模式逐渐成型固化。社区逐步形成志愿服务“1+17”网格建设,(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居民区志愿服务站“3+1+X”模式初显成效,社区注册志愿者达到6700余名,特色常态化志愿队伍15支,文明路口交通值勤、文明区域文明劝导天天上岗,“志愿服务大篷车”、“聆听阁”等项目定期开展,三年累计举办各类志愿活动1200余场,服务人次20余万。在做强区域内志愿者长效服务的基础上,中心注重社会资源的引进。目前通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引进的社会公益组织有20余家,中心根据公益组织的各

  自服务特色,按照类别归口的原则,分别编入“睦邻”专项服务,丰富项目内涵。催生睦邻文化 居民间互谅互让、体贴关爱的“睦邻精神”,有利于志愿者参与管理,“睦邻守望”式的新型人际关系的“睦邻”体系建设成型,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社区“睦邻守望”志愿文化。 

  “睦邻中心”聚人气,推动群众融入社区,转变自我意识,培育自律意识;倡导人际包容,提高“嗔”点,降低“笑”点;弘扬人际关爱,不做孤家寡人,从隔壁邻居做起,品尝“大爱”。此外,“睦邻文化”将“睦邻”理念拓展到社区管理其他领域,靖宇中路8弄小区,在原物业退出的情况下,由8名小区志愿者牵头担当起物业管理职责,带动居民开展自治管理,邻里交流明显增多,小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睦邻”文化衍生作用被引为典范。 

  下一步,“睦邻”志愿文化内涵将不断拓展,从引导群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理念创新、措施创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睦邻”为纽带,建立和谐友善的新型社区人文氛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平凉之窗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家园
   第06版:文苑
   第07版:城事·三区
   第08版:民生·社会
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谁之责谁去办
区学习委全会部署今年重点工作
腊八传统节“荣庆堂”赠粥活动受欢迎
积极推动“启明星”企业加速发展
以群众为发起点,培育“睦邻”文化
手机报
微信号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以群众为发起点,培育“睦邻”文化 2015-01-29 2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