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苦度三年困难期

  ■余宏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八埭头一带的居民大多来自江浙两省,如走进新康里,更是满耳宁波话,像是来到了宁波乡里。因此居民主食基本以吃米饭为主,偶尔吃面条,那是有人在做生日了,什么排骨面、大肉面、爆鱼面……浇头还蛮吸引人的。在家大量吃面食大概始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吧。

  那时,粮食定量,其中米的供应也有限定,买米凭粮票,还须带上购粮证,就读小学的我们,定量是每月二十多斤。猪肉更得凭票买,食油也定量,人人严重缺油水,无论大人小孩胃口都特别大,配给的米根本不够吃。怎么办呢?米不够面来凑。但做面食是有技术的,大家都拜弄堂里少有的几户祖籍山东一带的人家为师,勤学苦练之下,几乎家家都学会了用面粉制作面条、饼、馒头等面点,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和面、揉面,甚至擀面等这些力气活,家里经常差我们做,虽然缺衣少食,对于精力过剩的小年轻来说,干这些力气活还能够应付自如。

  面食中吃面疙瘩最简单最方便,只要把面粉调和,锅里的水烧开,用调羹或直接用手捏,一小坨一小坨地放到水里烧熟,再放点作料就可以吃了。如果大人不在家,小孩子们都能自己做来吃。(想不到,不起眼的面疙瘩现在竞成了我家经常吃的美食,这是后话,以后慢叙。)

  其实吃面食还不可怕,最怕的是喝粥,为了使有限的米发挥最大作用,做饭时少放米多加水,饭也就成了粥。喝粥最大的好处能把肚子撑饱,但这仅是“表面繁荣”,粥易消化,两泡“水”一出(上海人管小便叫“出水”),在学校没上完第二节课,肚子早就“咕噜咕噜”乱叫了,肚子饿就嘴馋,趁课间十分钟休息,奔到学校“墙篱笆”的缝隙处,向校外的小贩买一分钱两片的“盐水片”,买来后还舍不得一下放进嘴里,捏在手上用舌头一下一下地往“盐水片”上舔舔,尽量延长嘴巴尝到甜味的时间。

  物质供应一紧张,家庭主妇真叫辛苦,为了一家人能吃饱肚子,每天必在凌晨赶早去菜场排队,去晚了连菜皮都买不到。最困难时,我还吃过豆腐渣做成的菜。由于限量供应,因此反复排队是家庭主妇的必修课,也因此出现了用砖、破篮子代替人排队的现象,为此,吵架在菜场每天都能见到。

  为让全家能敞开胃口吃上新鲜的蔬菜,有一回,妈妈带着还只三、四岁的小弟弟去西郊公园那边买菜,一下子买了好多,但回家时乘车,公交57路始发站的管理人员说,为防止投机倒把,带蔬菜不能上车,好说歹说都没用,有经验的人点拨,走一站路再上车就没人管了。妈妈没办法,带着小弟弟向下一站走去,半路上小弟弟实在走不动了,妈妈心痛地扔掉了一部分蔬菜(记得妈妈说过其中有几棵挺沉的大头菜),抱着小弟弟,拎着剩下的菜,走了郊区漫长的一站路,中途还得转车,回到家已经精疲力竭了。等我们放学回家知道了这事原委,晚饭时一家人全没了胃口。

  民以食为天,但愿这种食不果腹的日子不要再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平凉之窗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家园
   第06版:文苑
   第07版:城事·三区
   第08版:民生·社会
拥抱羊年,拥抱2015
冬日杂咏
已未年说“羊”
怀念贺卡
二0一五元旦感赋
八字联
苦度三年困难期
杨浦时报文苑06苦度三年困难期 2015-01-29 2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