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月23日,“快乐的脚丫”杨浦区低保家庭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中期研讨会召开。来自高校的多名研究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家齐聚一堂,针对“如何满足家长关注的‘学业第一’与社工秉持的‘全人成长’的不同需要”以及“怎样保持对低保家庭可持续的介入”等问题进行讨论。
“快乐的脚丫”杨浦区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获得了“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的小额资金资助,同时也得到了区民政局配套资金支持,共同为低保家庭青少年提供成长道路上的能力建设,探索发展性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开展方式。
该项目于2014年8月正式启动,由上海海星之家社工事务所执行,分别在本区的定海路街道、控江路街道以及延吉新村街道,针对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开展如“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以及“采取行动能力”等方面的小组活动,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截至目前,第一期的项目内容已全部开展完毕。
在项目进行中,项目组随机对60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发现67%的青少年将家庭氛围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希望父母能够多抽出时间陪伴自己。而这些青少年的父母由于常年工作繁忙,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唯一的期望便是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
针对两者之间期望的背离,上海商学院社工系主任陈蓓丽说,对于家长与社工以及孩子之间的不同期望,社工得率先对家庭观念进行调整,建议家长能寓教于乐,从孩子兴趣出发,促进学业提升。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费梅苹同样认为,可将应试教育纳入活动中,建议采取服务对象结对的形式,促进小朋友与家庭间的交流。
如何保持对低保家庭的可持续介入?专家们提出创设可复制模式,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寻求其他资助渠道如街镇,分享活动模式、供其他机构学习,社工与居委会对接、居委会提供场所、社工介入、两方结合等建议。
记者了解到,第二期“快乐的脚丫”杨浦区低保家庭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将于农历春节后启动,实施项目的街镇将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