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华每日电讯:“所有人的春运”仍然在路上
在路上,在改革,在困境。用比一年更长的时间来看春运,它是一种被隐喻的符号,更是观察改革的深沉视角。在路上,在人堆中,没有经历过中国式春运的人,永远难以感同身受那些寒冷中的忐忑和焦虑。对于春运,铁路无疑还是压力聚合之处,也是能否顺利回家的关键所在,不奢望管理者和归乡者置身同一趟列车,但希望改变真实地发生。因为所有的艰难与改革逻辑,一直都流动在大地上。
中国青年报:两会失语比雷语更可怕
在当前,更应当注意解决让代表委员“不敢说话”的问题,特别需要社会舆论对代表委员的言论宽容相待,不能轻易将他们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言论以“雷语”视之。每一个人都有思考问题的个人角度,任何一句“雷语”,都可能是代表委员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这是思维多元化、利益群体化、言论自由化的必然产物。“两会”不怕“雷声”,怕的是“无声”;我们不怕代表委员“失言”,怕的是他们“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