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取消了大年三十放假的有关部门又在为大年三十要不要放假纠结着:网上民意调查、专家开讨论会、教授写文章、假日办搞调研……至今还在左右为难。实际上,在一列春运的火车面前,当一个农民工历经周折拿到一张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喜极而泣的时候,所有的调查研究,所有的文山会海,都是无聊的把戏。在中国,有一种精神叫春运的火车,在这列火车里,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信仰,是汉语言文化体系中至高的精神皈依。
过年,对我们来说,不再停留在吃饭穿衣的层次上,因此这个节日的物质意义正在淡化,精神性的东西开始闪烁光芒。我们相信,没有一种信念比奔波两千公里,就为跟白发苍苍的父母吃上一顿团圆饭更执著。这顿饭,已经被仪式化,符号化。它已经沉淀为一个文化符号,名字就叫过年。它的意涵是团圆、祥和、喜庆、孝顺、礼仪、禁忌等等民风习俗的糅合。它还包含着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精神的升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隆重的年夜。从历史文化到现实生活,从我们身边到整个华人世界,都是怀着期待、虔敬和喜悦,甚至人神共享的心情,走进这一天,从而使这个节日显得无比厚重。
过年是一种文化氛围。最先是从大街小巷里红彤彤的春联、灯笼和窗纸窗花开始,这种来自新桃旧符的岁序情怀慢慢地向千家万户流淌,直到爬上每一个根在中国的人的心头和眉梢,聚拢在大年夜的餐桌上,庄重的欢乐就随之春潮涌动。
过年的祭祀祝福是不可少的,让诸神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国泰民安,人与神的交流,让过年与其他节日相比,多了一份庄严和敬畏。在这个节日里,向尊长恩师拜年是不能少的,这是知恩图报,长幼有序;为晚辈准备压岁钱也是不可少的,这是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憧憬,会给新年一个热切的期许。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于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过年就如一首循环的交响乐,既是尾声,也是序曲。这个节日,给我们回味、沉淀和希望。在这一天里,所有的美好,正在跟春天一起,蓄势待发。
过年,这列春运的火车,它必将长期行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它必将长期行驶在深邃的华夏文明之中。它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运往每一个角落,运往每一个华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