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基层单位为活跃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常会不定期地组织合唱比赛,以增强本地区、本单位的凝聚力。在基层,喜爱合唱者确实也多,每次有比赛都想“轧一脚”,组织方当然是多多益善,希望报名者多一点,便于在其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更希望能上台的都上台,人多势众嘛,讲得俗点,人多台上的声音也响一点。因而合唱形式在大众中很具魅力。
年轻时,我参加过的合唱比赛不计其数,有过得奖的喜悦,也经历铩羽而归的失落,但是整个过程使人满足,令人向往。其实,按专业老师的说法,以前基层单位举办的所谓大合唱,大部分充其量只能算是齐唱而已,无论在台上唱,或是在体育场馆里顺着椅子排位轮流唱,一群人把一首歌从头至尾用一个声调唱完,没有声部之分,再激昂也达不到合唱标准。专业老师教我们,所谓合唱,必须多声部地演唱一首歌曲,并要求歌唱者的发音必须达到统一与协调,随着文明程度提高、知识的普及,现在各方的合唱都已在向这方面靠拢,合唱的味道是越来越浓。
我在参加了无数次的合唱训练后,逐步有了些感受。随着合唱知识的积累,特别到了能参与“顶层设计”的时间段,每次有合唱比赛的任务时我都很兴奋,认真投入,积极准备。我参与设计和组织的合唱比赛中,有两场获奖的比赛印象较为深刻,里面极有技巧。
我第一次组织合唱排练时,还在当年的老车间,我是代表团组织出面的,团组织在文艺活动中还是有发言权的。筹备会上,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很热闹,我的意见是,根据我们车间的情况,完全可排练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大合唱《祖国颂》,理由很简单,那时候老车间人多势众,不乏喜爱唱歌的年轻人,掐指算来,光在厂文艺小分队经常参加演出的就有好几位,在厂文艺小分队报幕的也在我车间,他天生一嗓子带磁性的男低音,因此要完成歌曲中的一段朗诵词绝对没问题,何况,我车间还有位厂广播台的女播音员,遇紧急情况还可用女声朗诵,加分更在预料中。男女声领唱也有现成的,男声领唱可由一名参加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男职工担任,女声领唱可派在厂文艺小分队经常出演女声独唱的女工担当。唯一的缺憾,我们车间是重工业车间,男的多,女工少,因此《祖国颂》全曲中的那一段女声“啊……”的转折部分,可能在演出时会显得薄弱些,但我认为,只要在练唱时下点工夫,演出时唱得高亢些,“以少胜多”或许能解决这薄弱环节。我的意见被采纳,经过几周训练和拼搏,特别是那几位练女声部分的,练得真够辛苦。由于大家按计划、分声部地认真排练和合练,到了比赛那天,当男高、男低、女高、女低,有四个声部的歌声“太阳跳出了东海……”一起,观众席中鸦雀无声,“大地一片光彩……”全场已是掌声一片,这一回的合唱比赛,我们车间“兵不血刃”就得了第一名。
还有一次,我已调入一小型车间担任管理职务,没多久,厂里又要组织合唱比赛,照道理组织合唱排练由工会、团支部负责即可,工会主席的歌又唱得不错,但偏偏他们缺乏合唱排练的经历,工会主席说还是由你来组织排练吧。起先我考虑,这车间也是重体力劳动车间,员工普遍缺乏文艺细胞,但车间里有一女工倒是参加过厂里的一些独唱演出,有副好嗓子,我想出个“偷工减料”的办法,提议演唱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的赞歌》,这首歌的特点是女声领唱为主,而且领唱部分占全曲的比例不小,男职工中善于唱歌的太少了,到了合唱部分,也不分声部了,只要唱得准一点,在后面跟着唱就是了。想不到此招还挺有效果的,第一轮虽然排名靠后,总算进入了决赛。
进入决赛阶段,有人提出不能再唱原来那首《英雄的赞歌》,得换歌,否则还是拿不到好名次。我马上想到,车间里男声居多,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那首《黄河船夫曲》倒是蛮粗犷有力的,适合男声为主的团队演唱,几天练下来,这帮男职工连齐唱都唱不整齐,更不用说合唱了,没办法只好放弃。最后冥思苦想,想到了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倒可一试,并挖空心思想出了采用无伴奏合唱形式这一招。在领唱的女声一声清唱“太阳出来啰——儿……”后,接下来是自编的男女声无伴奏吟唱,以二部轮唱的形式反复演唱“太阳出来啰”,特意设计用声高声低来替代音高音低,用低声接应高声以模仿山里的回声,正式进入原歌曲部分后,我们仍采取二部轮唱把全曲唱完,收尾时再来段自编的无伴奏吟唱,意思是山中挑担人在渐渐远去……决赛时,我们的无伴奏合唱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下子把评委及全场观众唬住了,他们明白,合唱就数无伴奏的难度最高,比赛结束,根据评委打分,我们车间一举夺得第二名,创造了此车间在合唱比赛中取得的最佳成绩。
往事如烟,现在偶尔去公园闲逛时,只要看到有一大群人在唱歌,我都会停下脚步聆听,合唱仍对我极具诱惑力,心想哪天有机会了,也要加入进大伙儿唱唱歌,一方面练练嗓子,另一方面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志同道合,避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