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人文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二)

  ■管新生 文

  1

  记得初到工人新村时节,忽然遇上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便是每隔一段时间,我在睡梦中常常会被一种一阵紧似一阵的莫名声响纠缠不休,更可怕的是,连床铺偶尔也会像筛子似地颤抖起来。伴随着这些的,还有闪电样的光亮一闪即逝,如同划亮夜空一般划破我的梦境。

  梦耶?非梦耶?

  我压根不敢和大人们叙说。终于知道了,这不是梦。有一天,父母忽然忙开了,将所有的窗户玻璃统统贴上了呈米字状的防玻璃破碎的长条牛皮纸。这时才明白,居然是为了防范空袭。谜底便就此揭破:那时的台湾飞机经常会有事没事借着夜色掩护肆无忌惮地光顾上海的天空,欺侮东海沿岸防空力量的薄弱来下下蛋捣捣蛋什么的,这就引起了地面上的高射炮齐鸣,探照灯齐亮。

  听父亲说,隆昌路那儿驻扎着当时苏联老大哥的防空炮兵部队。

  也难怪高射炮声没能把我惊醒,其实我们这些小孩每天都很吃力很疲乏,只缘一个字:玩。

  那时候的平头百姓绝对没有超前意识,让子女去学学琴棋书画,或者上上学龄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类补习班。

  呵呵,像我们光景的这一拨人,那童年时代活得真的既轻松又潇洒,白天是一晌贪玩,夜晚是一晌贪睡,打雷不醒,闪电不惊——径自沉浸在睡梦里一晌贪欢,整一个的比我们后代、后后代们的“幸福指数倍儿高”。

  学龄前的我们玩的层次其实尽是在小儿科的初级阶段。尤其是男小囡,喜欢骑着青青的细竹竿当马,对,是老祖宗们遗下的“青梅竹马”的马,挥舞着用竹管筒做成的新式武器去“打仗”,一朝得胜,便自诩为“凯旋大将军”什么的,免不了有点“好战分子”的味道。至今长相忆,那一节蜡黄的短短的两头通的竹管筒,先将一坨浸得湿漉漉水淋淋的纸团推到竹管中间,尔后再推一坨,用力继续推!于是先推进去的纸团会发出“啪”地一响,空气承受不住压力了,便疾速地发射了出去,足可以打在五六米开外的小伙伴脸上,生疼生疼的。长大了,回过头一看,挺无聊挺无趣的,是不是?可它当年确实风靡了工人新村,挺时尚挺流行的。真的,过来人都知道,我没骗你。

  有一位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权威人士评判曰:工人新村的野蛮小鬼(沪语,音为居),只会瞎皮,瞎白相!

  此言信然。

  2

  但是也有先知先觉者,那是一个比我大了几岁的小女孩,一个在读的小学生。忽然有一天,她很大人口气地对我们说,你们不读书,将来就是一块烂木头,派不了用场的!大概我们都不大愿意做派不了用场的烂木头,就跟在了她的屁股后头“读”起了书。

  总是在下午——上午她自己要去学校上课——阳光灿烂的时候,我们各自从家里搬来了小板凳,齐刷刷地坐在她家的窗下,认真地听她上课。也不知她去哪儿搞来了一块小黑板,一把黑板擦,几支白粉笔,就这样开始办起了学龄前儿童的义务识字班。现在仍记忆犹新,她居然很有老师范儿地在手臂上戴了两只深蓝色的袖套,够牛皮哄哄够像那么一回事儿似的。

  感谢这个名唤“红英”的小女孩,终究很超前地免费给我们这些学龄前的儿童开起了补习班。哪像今天那些个遍地开花的以“让你的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为诱饵,继之逼你大把大把掏钱的学前班呵。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惹了祸。我很捣蛋地取出了几根橡皮筋,悄悄将一颗纸头折成的“子弹”发射出去,很悲催地射中了一个叫阿虎小男孩的后脑勺。没料想这阿虎绝对不哥们,立即很规范地举手报告了“老师”。于是她紧绷着脸走到我的面前,一把抓去了橡皮筋,扔给我两个字:充公!

  可怜我的橡皮筋,就此与我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了消息。我也去向她讨还过,可她声色俱厉地回答我说,老师说过的,上课做小动作充公的东西,一律不还!

  很久很久以后,她去了崇明农场,返沪之后,果然梦想成真,先做代课老师,后来真的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朱家角的 “火柴天堂”
牛车越空 响音越大
在济南,享受冬日之静美
返回春天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二)
树影斑驳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二) 2015-03-03 2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