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是座朴素的城市。因其朴素,所以到处林木参天,绿草如茵。芬兰和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一样,崇尚质朴和古旧,喜欢使用石头和原木。赫尔辛基市中心仍是石铺的旧路,路面的石头大大小小,却都滋润,似有“包浆”。有的酒店故意砖墙粗糙,弄得像个砖窑。
我们的旅舍附近满是草地和树林,下午没有旅游项目,几个人就漫步走走。走过几个草坪足球场(上海少见),走过青草芊芊起起伏伏的土坡,看到几幢深红色古老的大楼。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所大学,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门卫,据说北欧的大学都是这样,开放式。找一片树木青翠绿草丰茂的空阔地,舒畅地躺下。
到外国,到远远的北欧来躺草地,未免奢侈,心想还是应该多看看,于是起身溜达。
突然看到了瀑布似的闪闪不锈钢钢管群,冰峰似的晶莹剔透。它们高低错落,有疏有密,疏处逸宕,密处沉郁,好像一股强大的地下清泉喷涌到半空被突然冻住。状如变形、升华、集萃的巨大管风琴,在“似与不似”之间。我判断这是一件艺术品,且品位不凡。世界上一切“伟大”,都自有它的气场,无论是人物、建筑还是艺术……怀着敬意,围着它慢慢绕圈子,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欣赏、打量。
不锈钢钢管群前有一张说明,我不懂上面的外文,又舍不得离开。
终于导游来了,告诉说,这就是著名的西贝柳斯纪念碑。
导游说值得拍照留念。导游边拍边讲,我渐渐知道了——
西贝柳斯(1865—1957),芬兰作曲家,一生为芬兰音乐的发展和音乐的民族性努力奋斗,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
1899年是芬兰人民与沙皇俄国激烈斗争的一年,西贝柳斯在这一年完成了交响乐《芬兰颂》。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将芬兰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芬兰的第二国歌。
1957年西贝柳斯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政府公开征集纪念碑方案。芬兰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图南的“钢管方案”入选。钢管纪念碑的一个缩小了的模型,被郑重地安放于联合国。我佩服芬兰政府的眼光和审美。正由于他们60年前的睿智采纳,才给世界留下了经典。这座由600多根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成为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不朽的象征。海风吹过,钢管群发出低沉的风鸣,仿佛在演奏着永恒的乐章。“鬼斧神工”不能形容,这种天才的创意和在抽象形式中对主题的贴切表现,使我对芬兰、对赫尔辛基,对它的艺术家,萌生出无可言喻的尊敬!
2015年5月中旬,芬兰拉蒂交响乐团将在上海大剧院演奏西贝柳斯全套(七部)交响曲,恰值他诞辰1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