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探索结硕果
读《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

  ■程国政文

  十年时间能做什么?常青教授领衔创办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办成了国家特色专业。最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的实践与思考被汇编成册,这就是同济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

  目睹现实社会中多见的遗产破坏的现实,脑海里时常闪现“乡愁如何挂寄”这个普通而又让人犯难的问题。现代化的浪潮不由分说地席卷着中国的各个角落,各地的历史建筑、风貌日渐稀少,它们从人们的眼前快速消失,乡愁也就没了“根”,怎么办?再者,历史建筑的保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着手中常青教授主编的书,我的心渐渐地放下些许。

  众所周知,同济大学建筑学科力量雄厚,且素来重视保护历史遗存,重视附着在这些建筑遗存上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早在建国初期,陈从周等老一辈同济学者就鲜明地提出“对园林和建筑遗产的‘存真’”,认为“质感存真,色感呈伪……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存真”的学术传统在2003年孕育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此时,阮仪三教授已经救过平遥、周庄等历史古城、街区了。

  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有无必要设立,是否要从本科办起?这些问题因应的是历史建筑急剧破坏和保护人才稀缺的现实,常青带领团队成员用十年的时间不断探索,数次修改教学大纲,最终形成“以建筑学的基本训练为基础,以跨建筑、规划、土木、材料、历史等学科的交叉互动为支撑,以‘存真’的保护思想为境界”的建设目标,在国际交流、学科建设、专业实践和理论创建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起步较晚,但国际上早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实践和教学体系。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教育与实践,特别是法国的夏约学校、意大利的米兰理工大学、英国的剑桥、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先行者的经验都成为了同济的“镜子”。“法国大革命以后的一段时期及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对大量的哥特式教堂等历史建筑做了没有根据的形态美化和风格完型,即‘风格性复原’,以‘哥特式复兴’为基调,翻建了许多其从中获得灵感的中世纪建筑,将之改头换面,弄得无比光鲜,简直成了自己的作品。”书中写道:“这种复活已经让古代的‘真’身大多不再了。”现在,法国的夏约学校(始建于1887年)已经成为了世界建筑与城市遗产领域的一面旗帜,能够系统而卓有成效地将一名普通建筑师培养成具有重要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资质的“国家建筑师”,因为夏约的课程致力于提供“诊断文化”,它的教学从调查开始,然后分析解读、评价诊断,最后才是方案设计,让学生获得古遗址、中世纪建筑到现今住房等各种建筑、遗存的全天候干预能力。方案设计最为关键,首先要符合实际,“自圆其说”,然后才是保护、修复、增值、利用等不同目标的落实。夏约学校2006年开始与同济大学联合教学,交流互动。

  融入国际大循环之中,常青和同事们开始摸索建立同济特色的专业教学大纲。不同于欧美,中国的历史建筑遗存大多是土木结构。考虑到夏约在内的西方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已有建筑学学位和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经过反复地比较、商讨、思考,同济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为主,尝试从本科办起,再向本、硕贯通发展的专业构想,并提出了以建筑学为基础+保护核心课程为特点的本科培养方案。”这样,该专业的课程现在就定型为包涵历史建筑保护概论、保护技术、保护设计、材料病理学、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保护现场实习、文博专题、艺术史等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对遗存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就不能做到对建筑的气场氤氲的感同身受;对构成材料不熟悉,就会落下陈从周先生所揶揄的蒲松龄故居修缮,‘藻饰有如地主庄园,此老(蒲松龄)若在,将不认其书生陋室’尴尬局面。”常青说,如保护技术课程像夏约一样,授课老师也是从现场开始,首先讲述历史建筑的文化和技术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为“历史环境实录”课的重要内容,然后诊断其病理(材料病理学),再到修复材料与工艺特性与应用等一套完整的技术。现在,以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为龙头的完整教学、实习设备已经与国际同步。翻阅书中收录的该专业学生作业,如上海铜仁路333号原吴同文住宅保护设计、上海铁合金厂旧厂房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我们的心中是踏实而快乐的,中国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事业需要这样经过系统严格训练的高级专业人员。

  专业教育的起点和水平高低,是否可持续,关键还是要积淀丰富的保护再生学科研究与实践经验。外滩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再生是同济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团队深度参与的工作,项目包括外滩源概念规划及划船俱乐部整合设计、外滩轮船招商局大楼修复工程设计等。其中郑时龄院士主持设计的外滩“镶牙”工程——外滩公共服务中心,既独特又低调,是国保单位的历史风景线上插入协调新元素的首次尝试。英国领事馆所在的外滩源已经很破旧了,常青带领的团队根据档案文献、历史影像和原设计图纸,结合建筑现状的详细测绘,完成了首轮外滩源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研究,为后续的项目推进和国际城市设计奠定了基础。而招商局大楼修复工程包括了结构加固、外观复原和空间整饬等内容,获得上海市和全国的优秀工程设计奖。其中上海对口支援西藏的单体投资最大项目日喀则桑珠孜宗堡的复建,先后获得教育部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受到当地藏族群众的交口称赞。此外还包括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规划设计、台州北新椒街保护再生设计等国际获奖项目,以及新近完成的海口骑楼老街、宁波月湖西区等工程设计。而李浈教授主持的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尚德当铺保护修复设计、乌镇东栅翰林第保护修复设计也在当地受到欢迎。这些保护工程实践项目为专业教育提供了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大课堂。

  该学科领域的保护再生实践还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如伍江教授主持的徐汇区风貌区保护道路规划、卢永毅教授主持上海思南路47-48街坊保护与更新规划、沙永洁教授主持的武康路保护规划与整治实施、阮仪三教授和邵甬教授主持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广东湛江雷州古城保护规划等,很多在中国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此外还有袁峰副教授主持的同济大学大礼堂——当年被称为薄壳拱形结构的“远东第一跨”的修缮与整饬工程,虽是现代建筑也到了该保护维修的时候了。章明教授主持的上海世博会未来馆——当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保留与改建工程,现在已成为绿色环保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中国建筑学会金奖。

  正是以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基础,同济大学的这个新专业才有了持续进步的底气。学科团队还与顾祥林教授率领的土木工程学院结构设计团队跨专业合作,申请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包括了一批开拓性子课题,如历史建筑信息采集与价值评估体系研究、历史建筑可靠性评估技术、历史建筑修缮与维护技术、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技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控制规范及相应导则、历史建筑三维数字仿真技术等。就拿历史材料分析来说,科研内容就包括立面砖材料组成、烧制温度、色彩定性分析;砖石砌筑粘结材料类型及定量配比;水溶盐;砖石勾缝材料;天然石材定性、定量分析等等。“都需要我们到现场,用专业仪器实录、检测与监测,然后分析给出‘方子’,因此说我们是历史建筑的‘医生’很恰当。”常青说,我们的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有戴仕炳教授这样的材料修复专家担纲主持,其功能就包括了历史建筑信息采集与监测、材料检测与病理学分析、传统材料与低技术研究、历史建筑修缮的当代技术研究、修缮材料与传统工艺研究、历史材料耐久性修缮研究等研究方向,在国内该领域是领先的。

  通过历史建筑基本问题的认知和反思,常青对这一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做了高度概括,特择其要义如下:

  建筑遗产的价值属性是多维度的,大致可分为重要历史事件或特定生活形态的见证,某个时期艺术风格和技术特征的代表,某种情感、理念、信仰、境界等观念形态的载体,利用价值很高的空间资源等方面。

  无论是缓慢的渐变还是急剧的突变,历史城市总是处在进化状态之中,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文化积淀和演进方向,积淀愈厚,底蕴愈深,多样性亦愈丰富,反映城市身份的集体记忆也就愈绵长。因此大多数历史城市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维持原封不动的状态,有“延”有“续”才是健康的城市保护与再生观。真正有魅力和生命力持久的城市,就应是适应文化和社会的演进,既延又续,既存真又活化,不断获得再生的“拼贴”城市,这需要通过可持续的,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来实现。

  何谓城市集体记忆?指的就是城市人对既往人为物象(包括建筑物、街道、广场等城市要素)的各种类型,在集体无意识中所认同和获得类似经验的形式,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不同类型表象内部所蕴含的一些共同“原型”。基于这一历史“原型”的现代转化,是历史城市演进中新空间生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存真的遗产保护是再生和转化的前提。

  经过30年的初级城市化及旧城改造,我国大多数历史城市经过摧枯拉朽般的改造,已经旧貌不再,这个过程西方城市在19世纪也一样经历过,但我国幅员之广,速度之快,问题之多,使保护与再生的难度大大超过西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国历史城市的演进必然要走不同于西方的道路,使保护与再生的实践水平在不断的反思、批判和修正中持续提升。

  如今,这些凝结十年智慧和心血的理论思考与专业实践成果汇集成书,无论对建筑学界还是对建设业界都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特别对新型城镇化和新一轮城乡改造大潮的到来,会起到不同凡响的影响作用。学科适应时代的发展定位是明确的,用常青的话来说,就是“瞻前顾后,与古为新”。

  (同济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十年探索结硕果
雍容
说投稿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十年探索结硕果 2015-05-16 2 2015年05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