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鸟,会如何飞翔?突然,天空下起了雨,会是怎样的雨?雨停了,起风了,又会是怎样的风?”伴随着美妙动听的背景音乐,在老师的描述下,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依次进行回应,男孩的动作刚劲,女孩的动作则显温柔……这是记者在“国策教育进学校”杨浦观摩会当天的公开课上看到的一幕。
这堂观摩课时长35分钟,上的是《男孩女孩》试验教材五、六年级段第3课《性别与名片》,目的是让孩子们观察生活,了解男生女生在头脑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各自以后的发展以及认同并悦纳自己的性别身份。
课堂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六个同学围坐一桌,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游戏和问答的形式开展课程。整堂课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课程的第一环节,老师通过“角色想象”让孩子们体验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认识男孩女孩都有各自的特点。接着,黑板的投影仪上,显现了一张野外寻宝的图片,老师为孩子们设立了五大人物角色让孩子们进行分工,分别有“背行李”、“包扎伤口”、“看图指路”、“烧水做饭”和“披荆斩棘”。每组孩子的分工基本都是女孩承担包扎伤口、烧水做饭以及包扎伤口此类工作,而男孩则是担负起了背行李、披荆斩棘的重担。“女孩子比较细心、男孩子比较坚强”,对于如此分工的理由,孩子们的回答体现了课程设置此环节的意义,让他们了解:男孩女孩有各自的优势与特长。
课上,一个人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TA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老师提问,猜猜TA是“他”还是“她”?觉得是“他”的举蓝牌,是“她”的举红牌。记者看到,蓝牌明显多于红牌,理由是物理学家、化学家一般都是男性居多。当老师公布答案是居里夫人时,孩子们惊诧不已。在猜猜“他”或“她”的环节,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许多很难说是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性别特质,借此打破孩子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课堂的最后一部分,老师让孩子们设计一张专属于自己的性别图案,有一个孩子画了一条直线,她说,“未来会有很多挫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我不求功成名就,只愿自己的人生能像这条直线一样,一帆风顺。”这样的效果是老师开设此环节的目的之一,希望孩子们在梦想面前,抛弃那些世俗的性别标签,忠于自己、成全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吴增强对杨浦的男孩女孩性别教育课程非常熟悉,对于这堂《性别与名片》的公开课,他认为,课程设计在着眼于男孩女孩性别角色的差异与特点之外,还着重强调了男孩女孩的共同点,即在强调性别认同的同时,避免了性别刻板。“课程设计很科学,让孩子们接受性别差异的同时,强调男女性别的优势互补,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申生同样认为,男女性别有差异,但不是绝对化。在进行男女性别差异教育的同时,更要结合个体实际,个体差异一定是要大于性别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