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很快,我们进入了初三学期。当时学校组织我们先后观看了话剧《年青的一代》、淮剧《海港的早晨》、电影《生命的火花》、纪录片《军垦战歌》,那一曲脍炙人口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迄今仍在耳畔回荡。
其实我们学生不甚清楚,这是在为我们的行将毕业作战前总动员,或者换一种说法,是在敲响正剧开场前的锣鼓点儿。
这不,校方还特地将从双阳中学的前身杨浦师范毕业、去到了西藏地区工作的师兄师姐们请回了学校,在大礼堂为我们作“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报告。
接着,我们又一次打起背包走向了浦东开始了学农——我们都以为,这是中学时代最后的一次学农了,可又有谁知道,老天爷居然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本应该1966年毕业的我们,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被延迟到了1968年才进行毕业分配,而且毫不客气地被取消了升学考试的资格。其间自是增添了无数回的学农——记得那一天,我们正在田头劳动,天上忽然洒下了一阵雨,但很快就雨过天晴,我们的地理老师很调侃地说了一句:这个雨,是从太平洋上飘过来的……
话音未落,顿时溅起了一阵哄笑。很不幸的是,这位至今想不起姓名的老师竟然一不小心成为了伟大的预言家,一语成谶——当时上海《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我们班级好几位喜爱舞文弄墨的同学都在问老师,可不可以参与讨论参与投稿?因为报纸上正在热烈欢迎展开大讨论大辩论呢。老师很暧昧地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笑笑,没有正面回答——也许,很多年前的反右运动已然让他们吓破了胆。谢天谢地,结果没有一个同学投稿参加,否则的话很有可能在不太长久的后来招来杀身之祸。这当然不是天真的玩笑话。
从网上找出了当年转载姚文的《人民日报》(1965年11月30日),也找到了那一节编者按,全文不长,兹录以备忘: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编者按: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不同意见,因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得到正确的解决。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1959年6月16日)、《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还发表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么,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能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会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是的,是从太平洋上飘过来的风和雨。只是,尚在岸边自由自在逐波戏水的鱼儿呵,尚在课堂里那一张安静的课桌前苦吟诗书的莘莘学子呵,你们可曾嗅到了一丝天崩地裂海啸将临的气息?
此时,距离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的出台,仅仅只剩六个月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