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是互联网上的恶之花,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其受害者。遏止网络暴力,需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民言行,惩罚伤害行为,维护受害者权利。心中有光,阴霾自散,对别人善良,就是放自己一条生路。能对别人“键”下留情,自己也就有足够的强大抵抗来自任何地方的寒流和恶意。
每日电讯:“城市的良心”不能只在嘴上喊
针对长期存在的“历史欠账”,各地不时表态“重视”,究竟是否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否真正有力地执行了这些方案?如果经不起实践检验,种种所谓“重大工程”“专门预案”难免有流于形式之嫌。公众期待相关制度能够有条不紊地务实推进,别让城市“看海”继续成为年复一年的风景,“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问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工人日报:不信“权威发布”背后的社会焦虑
公众质疑真相,不是纠结于一定要把某个人治罪或者“千刀万剐”,而是对可能潜藏在事件背后的或者过去“积累”而来的一些不平不公氛围的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关部门对敏感案件的处理,其实担负着给公众更多安全感和信任度的责任。纾解焦虑也好、赢得信任也罢,都不是朝夕之间便能解决的事情。在一个不乏真相焦虑、公平焦虑、安全焦虑的大环境中,谁也无法“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