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在新加坡,在异国他乡做了三年零八个月的亡国奴。”90岁高龄的林玲细数着她的过去,那些在异国他乡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的过去。
祖国危难,华侨纷纷筹款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京郊外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儿女纷纷举起抗日的旗帜,抵抗日寇。林玲说,国内轰轰烈烈的抗日激情,影响了整个南洋群岛。当时新加坡的华人占大多数,拥有4家大报馆和许多“同乡会”。祖国的抗战通过报纸的宣传,让许多在国外的华人逐渐觉醒,关心抗日的消息。
1939年至1941年在中华女中读书期间,林玲和自己的同学一起参加筹赈活动,同学们胸前捧着鲜花和筹款箱,晚上到各个娱乐场所门口卖花筹款,支援祖国的抗战。
花季入党,誓与敌人斗争到底
1941年12月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南太平洋战争轰炸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把美国军艇炸毁。就在这一天半夜还向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投下炸弹。两个月后日本就占领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林玲说:“日军的炸弹炸毁了民宅,我跟着家人逃亡,住在亲戚家。但是许多人无家可归,露宿街头,一片逃亡的景象。我们受尽做亡国奴的耻辱,过着艰难的痛苦生活,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才获得解放。”
随着日军的炮火,林玲在读的中华女中停学了。这所学校的老师大多由国内流亡至新加坡,她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跟班里的优秀学生讲解放区的故事,还会借一些进步书籍给同学们看。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林玲对共产党和党领导的解放区有了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了。
林玲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停课了,但是我们学生却没有停下抗日救亡的脚步,我的班长提议我参加抗日组织,定时参加组织活动,活动时讲国内外战争形势,有时学习秘密工作守则。”后来经过组织考验,觉得林玲对抗日的思想坚定,作风正派,生活简朴,1945年3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底在“星洲市委会”任委员,负责妇联和宣传工作。
历尽磨难,终迎胜利曙光
1944年日军节节败退,但是黎明前的黑暗总是特别难熬,日寇加紧对人民的镇压。林玲回忆道:“有一天上级组织约在某同学家见面,我按时到了,等了很久,不见人来,我心中焦虑,等待超过半个小时,这已经违反了秘密工作的原则,我决定赶紧离开,事后得知联系我的上级已经被捕了,我当时心一慌,决定不能回自己家了,要赶紧逃离,我马上想到要逃到我一个住在郊区的姐姐家去,前后一共转移了四个地方,最终组织上决定以假结婚的名义安置我去另外一个同志家,这位同志后来就是我的丈夫。”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林玲和先生一起回国了,1952年起在广东省难侨处工作,搞宣传教育工作。1954年难侨处并入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她在秘书处任文书。1983年从陕西省汉中市汉江机床厂离休,离休后林玲依然坚持学习,并踊跃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活动,积极向周围的党员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