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白驹过隙,瞬间从少年变成老者。回首过往,从被抚养变为抚养,又变成赡养,最后变到被赡养。再戏说退休后的变化,从上班变为上网、开会变成聚会,最后同事变到同学。
步入花甲之年,参加同学聚会多了。同发小回忆往昔,与同窗唠唠家常,确实是很开心、很快乐、很放松的事。40多年前,我们同住一个新村,同坐一个课堂,一声乳名,成了沟通密码,记忆闸门,迅速开启;一句变化,拨到心灵深处,虎符对合,喜笑颜开。
前夕日子,参加了“迎新年老同学聚会”活动。33位同窗中有出国30多年,从悉尼专程飞回来的Lisa;有正在北京工作,当天坐高铁赶来的班长,热度可见一斑。活动假座市郊的“农家乐”举行,按照议程、相认叙旧,挂上班旗、留下合影,过程简约紧凑,笑声不绝于耳。Lisa是有备而来的,她饱含深情地给每位同学送上从澳洲带来的红酒,把气氛带到了未饮先醉的高潮。
Lisa曾经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改革开放后出的国,长期在西方生活。在我的想象中,她现在的做派,应该是时尚和前卫的。但是,见面后出乎意料,她穿戴随和、言行低调、表情自如、笑容可亲。活动的第二天早餐,我和Lisa同坐一张圆桌,发现她对粥情有独钟,喝得非常投入。盘子里堆满了热气腾腾的小笼包,有一只已经掉在了桌上,大家小心地往盘子里夹包子吃,转了几圈没见Lisa夹包子,好像是没有胃口。早餐快要结束时,Lisa趁大家的目光看手机,轻轻起身绕过盘子,把那只孤单在外的包子捡起,看了看悄悄地吃了。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觉得Lisa的味蕾不仅留有儿时的记忆,习惯传统也保存得很好。其实在家里,我也是像Lisa一样,会把掉在桌上的食物捡起来,心痛劳动果实,不浪费宝贵的粮食。可是,在外面却没有Lisa这样的勇气。
聚会结束后,我们陪同Lisa去拜见老师。师生相见聊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变化,我们爱听Lisa幽默的自嘲,她说:30年前,觉得上海一直一个样子,到了悉尼,那里灯火通明,进超市买东西,自己就是乡下人。定居后感觉又变了,这30年,悉尼一直一个样子,上海变化得看不懂了,买东西用支付宝,自己又变成乡下人了。送老师回家后,我帮Lisa查询返回住所的公交车,Lisa指着车站上的行车时间显示牌,感慨地说:太方便了,以后同学聚会我都要回来。
三天后,收到了Lisa发来的微信,她已经飞回悉尼。本想在这几天请我们吃个便饭,继续聊聊。但一直低烧有恶心的感觉,医生检查诊断是呼吸道感染,饭局只好留在以后了。回想起Lisa带着不适、冒着三九、行程万里、如约而至的情景,再次令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