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开始。春节前后,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全国各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人潮涌动的情景,总会回想起四十四年前发生在返回大兴安岭途中的一件往事。
那是1974年春节前夕,我从大兴安岭塔河区医院(现改为塔河县人民医院)回上海探望父母亲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产的“的卡”(“的确良”卡其布料)服装非常时髦,在全国很流行。为此,我这次回沪探亲,还带了一个重要任务:受医院同事之托,帮忙代购十多件各种男女款式的 “的卡”服装。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我好不容易按要求完成了采购任务,并把购买的衣服装进了一个大号的旅行袋。
探亲假很快就到期了,我和上海另外六位男女同事又踏上了返回的旅途。大兴安岭地处高寒林区,不产粮食,平时主要吃高粱米、玉米等食品,一个月每人只能供应一斤大米。所以返回大兴安岭时,每人往往要带上几斤大米及其他食品等。这次,我们六个人总共带了十八个装得满满的旅行袋,并在拎手上统一系了根红带子,以作识别的标色。
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我们在齐齐哈尔车站下车,等候开往塔河的列车。站台上,站满了换乘的旅客,其中大部分是返回农场、林场的知识青年,身旁都放满了各种式样的旅行袋和行李。为争抢座位和行李架,我们七人作了分工:我和一位男同事及两位女同事先上车抢占座位和行李架,并负责从窗口传接行李;另外两位男同事在车下递送行李;还有一位女同事负责在站台看管行李。
列车终于来了,一场激烈的争抢座位和行李架“战斗”打响了:车刚停下,我们四人拉着车门奋力挤上车,抢占了两排座位。我赶紧又爬上行李架摆放行李,其他同事按照分工从窗口传接行李。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紧张奋战,终于将旅行袋都摆放到行李架上。但在清点时,却发现少了一只旅行袋,大家各自开锁确认,想不到少的竟是我装了十多件“的卡”服装的那只旅行袋!顿时我傻眼了,急得直冒冷汗,心想:如果这十多件“的卡”服装真的丢失了,一是无法向托买的同事交代;二是这十多件“的卡”服装不算亲朋好友捐助的当时购衣所需的布票外,光总价值就达200多元,够我当时好几个月工资啊!大家赶紧陪着我下车寻找,但一无所获;回到车厢,又在附近几节车厢查找,还是没找到。
列车启动了,我彻底绝望了。同科室的沈和平医生对我说:“你把钥匙交给我,我和小宋再一节一节车厢去找找看。”我把旅行袋的钥匙交给她,心想肯定是徒劳的了。
大约过了20多分钟,只见小沈和小宋拎着我的那只旅行袋老远就喊:“小厉!找到了!”同事们听到后,都禁不住欢呼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小沈说:“我和小宋挤到每节车厢仔细查看行李架,当找到第五节车厢中间时,突然发现行李架上有个旅行袋与你讲的颜色、样式很相似,而且拎手上也系根红带子。我大声喊‘这个旅行袋是谁的?如果没人吱声,我要用钥匙打开这个旅行袋了,因为我们少了一只旅行袋。’叫了半天没人应答。我就把这只旅行袋拎下来,用你的钥匙把它打开,里面确实都是‘的卡’衣服,我们就拎回来了。”我拎着失而复得的旅行袋,连声说:“谢谢!谢谢!”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每年塔河医院上海籍老同事聚会,我总以敬酒的方式对沈和平表示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