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代:日本、大萧条与农村振兴》一书出自美国著名的东亚历史研究专家、布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克里·史密斯。这本书讲述了日本20世纪30年代的另一面,也就是东京权力中心以外,在日本广大农村所出现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失序现象,以及为了克服这种失序所兴起的农村振兴运动——日本农业、农村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运动所重塑的,即赋予了小农社会以现代式的组织性,将之整合到国家政策系统以内。
这本书选择的考察对象,是日本传统的农业区东北地区。该地区20世纪初期的工业化程度很低,尽管也发展了如纺织业等轻工业,但在当时的日本也要排在较不发达的序列之中,人均收入仅为全国的1/20。明治维新开启的日本近代化、工业化进程,导致东北地区出现人口较多外流,进口农产品更是强劲地冲击了当地农业。1929年美国发端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传递到日本之后,让日本的城市工业经济陷入溃败,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使得农业地区甚至出现难以维系的债务困境。
《危机时代:日本、大萧条与农村振兴》一书叙述指出,1932年,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民派出代表,向日本政府请愿,请求后者介入农村的债务问题,特别是农民因无法支付地租、生活成本猛增和粮价猛降所导致的短期债务激增的问题。书中指出,当时的日本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向上级呈报的文书中也指出,本地区的税款被大量拖欠,教师等公务人员工资无法支付,村级机构和社区组织有陷入彻底崩溃的危险。
在当时,日本政府正陷入风雨飘摇的严重危机。书中指出,向政党官僚发起攻击的不光有好战的少壮派军人,也有民间土改运动人士。尽管叛乱袭击最初没有得逞,卷入者还受到了起诉,但公开审判期间,叛乱者代表在法庭上解释了自己的动机,不仅有对于20世纪20年代欧美列强限制日本对外扩张的国际体系的不满,而且也谈及了日本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行将解体的危险事实。叛乱者代表强调说,在大萧条引发日本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惨淡的状况下,文官政府、政党官僚们却一无作为——这种论调成功赢得了包括庭审法官及旁听审判的公众代表的同情。
日本农村的悲惨现实,在当时经由请愿者和媒体渲染传播后,逐渐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农民希望获得政府的援助,包括减免地租、代为偿还债务或免息延缓债务偿还、政府补贴以促使农资产品和民生基本品的平价销售、帮助采购和销售农产品、抵制进口农产品、消除农产品国内流通中的中间商环节,以及最为直接的拨款赞助,等等。也有一些代表,并不希望由日本政府包办农村事务,主张通过政府的输血来实现农村内部的自主式发展与变革,主张发展农村金融体系,让农户具备发展致富的条件。《危机时代:日本、大萧条与农村振兴》这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日本农村振兴运动之中,不同团体围绕上述(部分)诉求,争取日本政府、军方、公众关注,将农村发展与振兴问题从最初几乎无人关注的边缘化论题,转向日本全社会关心的话题的过程。
日本政府在1932年7月通过首相广播讲话的方式,正式回应了农民、农户请愿谈及的几项命题。日本政府借鉴了美国胡佛政府为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兴办公共工程的方式,一方面缓解城市失业激增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为农村发展创造较好的设施条件。至1934年底,日本政府已按照计划为公共工程投放了10亿日元的贷款——这些资金使得东北地区在内的日本各地农村,道路、农业灌溉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当然,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军部的操控,所以军费开支的增长必然会挤压本可能投放于民用设施的支出。
书中详细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全面扩大侵华战争规模(1937-1939年)之前,该国各地农村的农会等组织团体,如何掀起全国范围的自我振兴运动。当时的日本农村振兴计划包括:土地划分及其合理化使用、村级财政改革、合理使用劳动力、农业管理机构改革、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改进生产方法和产量控制、调控农产品原材料流通、兴建防灾设施及成立救济基金、增进各类村级组织间的合作、改革农村教育卫生等设施,等等。这些计划对于日本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书中介绍了振兴计划部分内容被付诸实施后,促进日本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社区重建等具体情况。当然,因为日本转向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及在后来发起太平洋战争,让整个国家被绑架在了战争机器之上,农村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二战结束以后才得以全方位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