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给清洁工阿姨送上一个微笑;快递小哥送来包裹,不忘道一声“谢谢”;遇见物业的工人修路挖沟,拿手机拍几张现场照上传到群里,再加几个“赞”……这些“举手之劳”,不是假客套,不是作秀,而是表达一种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每天,每个角落,都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以各种方式在为这个都市默默奉献。他们中,有许多是来自全国的外来务工者。如何对待这些“外地人”,实在是考验我们每一个上海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记得若干年前,媒体还发起过大讨论,主张废除带有歧视意味的“农民工”称呼。说实在的,“农民工”这三个字本身并无任何侮辱、藐视的含义,不过表明一种角色的更换过程而已。关键在于你说这个词时的心理状态。你若居高临下鄙视厌恶,说起话来自然变味。遗憾的是,在某些人身上,这种扭曲的心理状态确实存在。
比如有个土建工程要实施了,总有人爱在边上“监工”,不时指指点点,指摘批评。还说:“乡下人,不看紧点,准定会偷工减料!”又比如,对于在小区收废品的,有人不屑于叫一声“师傅”,总是以一声“喂”代替,有时干脆就叫“收垃圾的——”。为了饭碗,对这些无礼之举他们也只好忍了。可是,我们难道不该想一想:这些人靠自己的劳动吃饭,又不是坑、蒙、拐、骗,凭什么得不到我们的尊重?
还是国际歌唱得好:“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要实现社会的和谐,还有重要的一条别忘了:应该把一切旧社会带来的陈腐观念涤荡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