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所呈现的中国式浪漫,令全世界惊艳;虎年春晚中,国风舞蹈《只此青绿》以山水人文风骨,颂赞祖国千里江山,赢得无数网友点赞,被誉为“全场最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之美,才是最美。传统与创新相互碰撞,古今相映、情景相生,让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关注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也让文化自信刻入每个人的心底,成为最亮眼的那一抹色彩。
近来,杨浦各社区为居民群众、企业白领、户外工作者、青少年儿童等,陆续奉上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激发来自文化层面的共鸣与认同。
■文茜婷 汤顺佳 高靓 宗禾
午休时间也精彩,享受笔尖上的美好
随着书法的普及,越来越多青年白领成为书法爱好者,他们学书习书,将书法作为提升修养的一种方式。
“书法看似写字,实是写心。这幅行书,点画沉着,笔力遒劲,轻转重按,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近日,上海理工科技园党群服务站党建活动室内,白领书法社年后第一讲如期开班,此次课程采用作品鉴赏+书法临摹的形式,帮助园区白领解压的同时陶冶身心,享受笔尖上的美好。
课程中,书法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如何开笔、运笔,以及书法过程中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认真临摹,从最基本的横竖撇捺开始,反复练习。“有讲课,也有练习,这样的形式特别好。来这里不仅是为了练字,更多的是缓解压力,收获心里的宁静。”白领李雪莲表示。“活动超出了预期,没想到园区里的党群服务站有这么多‘花样’,让我们的午休时间更加丰富多彩了。”白领张春波告诉记者。
如何吸引白领有效参与,一直是党群服务站工作的重点。为此,上海理工科技园党群服务站推出了“白领社”这一创新载体,青年白领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加入,充分利用午休一小时,丰富园区白领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园区楼宇文化的丰富和延伸起到了促进作用。
下一步,长海路街道将积极探索文化活动开展的新模式,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策划、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白领书法社、白领读书社、都市驿站、悦读吧等活动,打造生动、有温度的“两新”党群阵地。
从写字的坐姿、如何执笔、起笔、运笔、收笔到点、撇的写法……日前,五角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则推出“少儿硬笔书法”公益课,带领青少年儿童领略汉字之美。
小朋友们正襟危坐,边听边写,劲头十足。一位参加培训的学生说:“通过公益课,学习了硬笔书法的书写规则及实用技巧。课后也会勤加练习,争当小小书法家。”
大家百忙之中抽个空,做一个非遗味的冰墩墩、玩一场文化味的游戏
“耳朵怎么做?取一些黑黏土,搓成两个小小的圆球,放在熊猫的脑袋顶端,然后用手指轻轻一按,稍微固定一下……你们看,它现在变成半圆形的了。”
近日,四平路街道联合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邀请环同济非公青年党员、团员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非遗手作活动。
或搓或揉,或圆或扁,在捏面人老师的手里,没几分钟,一只由轻黏土为原材料的冰墩墩就大功告成了。这次,胡女士学习制作了一只圆圆的面人“墩”,“我要把它带回去放在卧室里,它实在太可爱了。”
“只要用文具店的普通轻黏土就可以制作,很方便。大家把制作技巧学会了,回家后可以教孩子做,既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加深亲子感情,共度一段温馨时光。”面塑老师程海千说。
掼结子、夹弹珠、扔飞镖、游戏棒……大家边玩边赛,其乐融融。2月16日下午,四平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进行着一场“情暖户外人”活动。20余名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者代表,在“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活动室,玩起了弄堂游戏……“平时工作很忙,基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更别提和同事乐呵呵地坐在一起玩游戏了。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机会难得,心情很好。”邮政投递员宋苏佳说。
下一步,四平路街道将继续联动区域联盟单位,整合优势资源,根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丰富环同济青年、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忆弄堂”空降社区,家门口就能学习非遗文化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最大的快乐就是跟小伙伴们在弄堂里追逐打闹……”2月14日,一条“记忆弄堂”落地定海路街道社区第一睦邻中心,社区居民学习传统技艺,重温弄堂游戏,大朋友、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就可以剪出栩栩如生的世间万物。在老师指导下,居民们开始学习剪纸工艺,不一会儿,一幅幅“春”字图案就诞生在大家的巧手之下。
“没想到还能在这个年纪学会非遗技艺。”今年60多岁的陈根娣之前从未接触过剪纸,她告诉记者,“睦邻中心将非遗文化活动搬到了家门口,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有事干、有处去,真是既方便又幸福。”完成的作品还可以装裱留念,留下美好回忆。
此外,活动还设置传统弄堂游戏区,有趣的游戏勾起了一大波“回忆杀”。“很多都是我们6、7岁时就开始玩的,比如夹弹珠,细中求快,想夹得多就不能急于求成。”居民姚树林说。这些“历史悠久”的游戏,不仅让大人玩上了瘾,也让不少小朋友乐在其中。
睦邻中心负责人崔晓庆表示:“我们想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和传播平台,而不是‘一阵风’式的宣传。中心将继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开设更多非遗课程,更好地将非遗文化、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生活。”
寻迹,留住历史文脉,扩大“幸福生活半径”
定海是上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沪东工业区,也是杨浦百年工业的溯源地,有着厚重的文明积淀和工业精神的永续传承。近年来,随着杨浦转型发展、滨江开发建设和旧区改造推进,曾经是“老工业区”“穷街”典型的定海,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更新变迁轨迹中的印记,是政府部门一直思考的课题。
日前,定海路街道“寻迹定海”人文专题阅读活动,于2021年度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工作中,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示范项目。
“寻迹定海”项目自2017年发起,在梳理定海辖域内人文历史的基础上,制作了手绘地图,形成了《寻迹定海》《礼乐定海》《乡土定海》系列读物,开展了定向走与微行走等活动。
2020年,该项目走进校园,以校区带动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定海、走进定海,追随红色工运在辖域内留下的历史足迹,传承百年工业品牌书写的民族自信。
“寻迹定海”项目只是一张阶段性成绩单,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道路上,定海路街道始终致力于优秀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创新,扩大居民“幸福半径”,提升辖区的整体精神面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定海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自启动以来,以志愿者为基本力量,志愿服务为基本方式,上下协同,构建了“街道-居委”联动网络和联动机制,并依托区域内具备条件的现有场地和设施,如党群服务站、睦邻中心等阵地,拓展了1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点。
街道还联合辖区内的百年企业、文体单位、医院、学校等,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加强单位联动、资源整合,发挥“1+1>2”的效果,使区域内优秀文化品牌传承与创新并重,实现文明实践活动全方位立体发展、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