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之下,守好特殊群体“生命线”

  ■记者  汤顺佳

  “李阿婆,你的饭我给你放门口了,记得一会儿出来拿!”“哎,小田啊,谢谢你!”

  在戎泽苑小区,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被打包装盒,在做好防疫工作后,由专业骑手送到老人家门口。

  敲敲门,屋里的老人心领神会,等个两分钟出来取饭,全程无接触。

  一日三餐:日均助餐3794人

  一日三餐保供,是特殊人群的“生命线”。疫情期间,杨浦区民政局通过“重点供餐企业+街道睦邻小厨+社会餐饮力量”的方式,确保每个街道不少于1家供餐机构提供服务。

  截至目前,全区日均助餐3794人,助餐量4494客,在岗送餐员46人,在运营睦邻小厨共7家,另有多家餐饮企业参与送餐。

  在物资保供方面,3月以来,杨浦区民政局同步加强资源调配,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的“菜篮子”、“医药箱”问题。据介绍,商贸集团接收的杨浦第二批4.5万份免费蔬菜,已全部派送给孤老、无人照料的残疾人等。此外,杨浦还向各居委免费配送大米、罐头食品,以备特殊人群应急之需。

  社会捐赠物资,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盒马公司等捐赠的爱心物资,也由区物资保供组派发给各街道,再运送到特殊人群手中。同时,各街道也广泛接受到社会各界的捐赠,及时关爱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及困难人群。

  就医配药:全力满足“一事一议”

  4月初的一天,明园村居委会的电话响了。赵忠接起,电话那头的老人着急万分:“喂,有人吗?我要求助,我孙子要去新华医院……”

  赵忠当了多年的居委会民政主任兼儿童主任,对于电话里的声音他很熟悉。老人的孙子小天(化名)今年8岁,患先天性心脏病,近期又查出患骨囊肿,已在封控前进行了手术治疗。急于前去就医,是因为拆线时间到了,但因小区被封出不去。

  多年前,孩子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入狱,老人就独自带着孙子,生活在这处老房子里。因为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加上孩子的重病,他们一直是低保户,孩子也被列为杨浦区困境儿童,属于长期关注对象。

  “您的事我明白,先别急,我一定帮您。”挂了电话后,赵忠马上向区未保办反映情况。区未保办第一时间开展联络,找到祖孙俩当前居住的平凉路街道。

  街道未保站一边积极协调内部资源,通过微信让社区医生了解小天的病情,进行护理指导;另一边则通过街道健康办协调,派车将小天送至医院,完成伤口拆线。同时,赵忠与未保社工王晓东一起,保持电话、微信沟通,对祖孙二人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患病带来的低落情绪。

  5月9日,小天需要再次去医院复诊,车辆已提前协调好,停在小区门口并全程接送。老人连声道谢。

  杨浦区现有在册困境儿童60余人,存在自身残疾、失去父母、家庭贫困等情况,一场疫情对他们来说是引发各类问题的导火索。就医难,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对其他困难群体来说,看病问题同样急需解决。殷行街道救助所的韩闻悦,最近也在为另一件事忙碌着。

  街道托管的低保对象沈平(化名),因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住在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疫情前,他因突发脑溢血,曾临时转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术后回到精卫中心,仍需继续服用脑溢血治疗维持类药物。“但这个药精卫中心没有,需要去其他医院代配。”韩闻悦说,“而他的社保卡按照防疫规定,必须留在精卫中心,所以我们没法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配,只能找二级及以上医院补办临时就诊卡自费配药。”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为此,救助所工作人员辗转了多家医院,最终确定新华医院仍开放门诊配药。排队办理补卡、挂号、开单、取药,历经4个多小时,药拿到了。“没耽误他的病情,一切辛苦都值得了。”韩闻悦表示。

  据了解,目前,杨浦区各街道均通过居委会、志愿者小分队落实代配药功能,并调拨专车做好外出配药工作。同时,依托上海就医保药应急平台、电商平台、产品供货商等渠道,居民“在线问诊+医保支付+药品配送”的全流程已基本打通,以全力满足“足不出户”情况下的求医、问诊、配药需求。而针对一些特殊群体遇到的个别复杂、特殊情况,则由区、街道、居委会加强三级联动,“一事一议”专项解决。

  三级联动:更快解决“疑难杂症”

  疫情下,杨浦各居委会与居民距离最近,承担着大量日常关爱工作。

  由居委干部(块长)、楼组长、志愿者等人成立的一支支特殊人群关爱小分队,让队员们与特殊人群一一结对,包干到户,定期对老人嘘寒问暖。原有的“老伙伴”计划志愿者、社区关爱员、助残员、社区养老顾问、儿童福利社工等资源也得到充分调动,以充实小区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据悉,当前全区“老伙伴计划”有2481位老伙伴志愿者和12011位高龄老人保持电话问候和微信联系。

  同时,居委会若在与特殊群体的接触中,遇到任何“疑难杂症”,可以向街道、区级层层反映,由上级负责组织协调。

  4月7日,杨浦已制定并向各街道发送了《杨浦区阶梯式管控期间特殊人群基本生活保供保障的工作方案》,要求形成区—街道—居委会三级联动的阶梯式特殊群体关爱保障机制,三级网络上下保持畅通联络。

  杨浦区未保办工作人员李晓萍的电话这两天就没停过。从14岁少年闹矛盾要离家出走,到5岁儿童就医无家属陪同,不少居委会和街道反映上来的问题和需求等着解决。

  5月8日,她收到江浦路街道联络员反馈,说有一位老人突然来电,情绪激动,想紧急搬到定海路街道的家中去住。一问才知,原来对方有两个小孙子在定海路街道的家里,孩子父亲突患脑梗住院了,母亲需陪同进院照料,家中没有大人照管,便托孩子外婆去看孩子。但外婆年岁大,照看没多久身体便吃不消,急需外公前去“支援”。

  “这是一个跨街道案例,因此第一时间上报区级层面,帮忙协调配合。”李晓萍马上与定海路街道、江浦路街道双边沟通。很快,事情顺利解决,定海路街道为孩子外公开具了居住证明,让他得以成功进入小区,照顾孩子们。

  “最近我们还处理了一个案例,有个孩子要去医院做插管治疗,但监护人确诊了阳性,无法陪同,便求助于区级层面调派人手,陪孩子一道去。”李晓萍表示,“特殊群体中,很多人的家庭背景本来就复杂,如今遇上不少小区封控,就容易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做好托底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隔离点这支志愿服务队24小时在线
线上,也不错过窗外的春天
流浪人员可至临时安置点
他们并肩携手,守护这一方家园
疫情之下,守好特殊群体“生命线”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4疫情之下,守好特殊群体“生命线” 2022-05-19 2 2022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