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黑”的温情坚守:
抗疫与写诗,她都在一线

  据文汇报  “夏天的名字/在“冰山”月季的花朵间/立了起来/白色的 一朵朵/像一簇簇名叫“大白”的年轻人……我 也是其中一员/在小区花园的一隅”——立夏那天,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诗人杨绣丽在朋友圈写下这首诗,在小区做党员志愿者一个多月,忙碌间隙她发现自己种的月季开了!正值花期的月季抗逆、耐阴,盛开时宛如白雪一片……“花儿强劲的生命力仿佛也在鼓劲:要和身边居民一起抗病抗逆,不辜负这个初夏!”

  自浦西封控以来,杨绣丽配合居委工作,担任她所在小区C片区第2组抗疫楼组长,发放抗原试剂、带领督促居民做核酸、协助发菜配药……每天战斗在社区抗疫第一线,白天当志愿者,晚上还要打理“上海诗人”等公众号,一天下来没得闲,“白+黑”的坚守见证了她的韧性与柔情。

  汗水滴进眼角辣辣的,递来的纸巾让人感动

  疫情发生后,杨绣丽第一时间通过“先锋上海”平台到社区报到,成为党员志愿者。刚接触这项工作,她坦言“千头万绪”,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和其他党员志愿者一起,督促制定管理规则和团购等一系列规章,对小区几十名志愿者的岗位和时间段进行细分和编排,不同区域志愿者尽量减少接触。

  4月一个午后,杨绣丽和物业师傅一起给居民分发抗原试剂,捂在厚实防护服、防护面罩下,爬上爬下,汗水顺着额头、袖口、裤腿不停地流,眼镜片也变模糊,汗水滴在眼睛里。“有个姑娘从楼道里走出来,递来一块纸巾,让我擦眼睛,当时很感动。”

  志愿者来自不同单位,难免需磨合沟通,“发现漏洞了就第一时间商量完善,有意见分歧了我们冷静讨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心全意守护小区居民的安全。”有段时间,由于保安也隔离了,于是杨绣丽和志愿者在门卫处轮流执勤,负责运送快递、做好消杀等。她有感而发:每个看似普通的岗位都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

  群策群力“阻击”病毒,办法总比困难多

  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需要方方面面夯实责任,织密防控网,“如此艰巨挑战是头一遭,只能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坦言,这一个多月过得比较辛苦,但经常会被大家感动。

  比如,志愿者服务队每周一次配药,尽量做到“少接触”——需要配药的业主先网上填表格,然后在医院公众号挂号,再由志愿者上门收病历卡,派指定的志愿者去医院配药再分发。

  小区团购管理也是防疫关键。杨绣丽和其他志愿者群策群力,摸索出一套“无接触式团购”方案——让居民开车到小区大门口领货,居民不下车,打开后备厢,由志愿者帮忙将货物搬到车上。“就连开车路线也经过规划,不走回头路,避免了不必要接触。事实证明,这套方案很有效,团购基本上没出纰漏。”

  诗歌的“无用”与“有用”

  作为上海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诗人》副主编,杨绣丽组织上海诗人进行抗疫诗歌创作。截至5月初,《上海诗人》“艺起前行”抗疫专辑推出33个专辑,发布160多首原创现代诗歌。身为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她还督促学会推送抗疫旧体诗词5个专辑,近200首诗词,不少作品被网络平台转发。“平时我们总说作家要扎根生活、深入基层。其实,我们都在亲历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些现实不能闷在家里光靠想象,生活促使我更深入理解思考,这样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引发情感共鸣。”

  出生于崇明岛的杨绣丽把诗歌看作连接岛屿与城市的桥梁,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有声音泼冷水,说现在写诗读诗有什么用?也许诗歌不像疫苗药物那么立竿见影,但文学的慰藉与鼓舞是不容忽视的。有的诗句掷地有声,有的如涓涓细流,语言的激励能为生活注入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她说。

  ■许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上海画家创作组画赠援沪“大白”
抗疫与写诗,她都在一线
纸上漫游
上海“80后”舞者战“疫”记
杨浦时报文化05抗疫与写诗,她都在一线 2022-05-19 2 2022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