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疫情之下,街坊邻里成了抗疫命运共同体。“有力者疾以助人”,特殊时期显露的社区“自治力”“邻聚力”,不仅是一种人性之美,也是大家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撑,更是睦邻家园的底色。
如今,“主人翁”不断涌现,大家患难与共,推动“陌生人社会”迈向“熟人社区”,这令人不禁思考:疫情过后,如何让这种守望相助的“自治力”持续强大并成为常态?
■汤顺佳 成佳佳 宗禾
小区成立“报社”, 20余位临时“守门人”上岗——走出一条“同心守护家园”的自治抗疫之路
“注意快递的消杀,尽量减少快递、外卖次数”“今晚,所有龙腾公寓的邻居不约而同地收到了来自13号楼——王俊先生赠送的十枚鸡蛋……让我们一同感谢他的付出”……
每天下午,泡壶茶、打开微信群、阅读当日的《龙腾日报》,已成为龙腾公寓居民胡先生的“习惯性动作”,手指一滑,当日疫情信息、团购信息以及小区里发生的趣事“尽在掌握”。定期发布《日报》的,是“龙腾日报社”,社员有二:居民傅震华、陈威静。主编傅震华是一名党员,早早就报名成为志愿者。4月中旬,眼看核酸检测、抗原分发、物资派送等工作都已渐成体系,他便将精力投入到宣传工作中。“本来我们群也会定期公布这些信息,但大多是零散地发一发,居民们不太爱看,”傅震华说,“于是,我和小陈一起,将各类信息整理、排版后,以日报形式统一发布,大家就更愿意读了。”
此外,居民施增乐还自发摄制了《感谢有你,门卫值守志愿者!》《男神女神配药记》等短片,记录下小区志愿者们的付出与奉献……
龙腾公寓是市光居委会所辖的8个自然小区之一,203户、约550个常住居民。4月以来,受疫情影响,物业管理人员几乎尽数被封控在家,居委会也人手紧张,然而,经过近两个月的协调与磨合,小区逐渐走出一条“居民广泛参与,同心守护家园”的自治抗疫之路。
疫情防控期间,居委会是组织落实街道防疫要求、梳理上报小区防疫状况的重要枢纽。每一次的核酸检测、抗原筛查、阳性患者转移及环境消杀等,都由各居委会组织推进。然而,市光居委会只有5个居委会干部,常驻龙腾公寓的居委会干部仅有范洁月一人。而且,除了在龙腾公寓开展工作外,范洁月还经常支援周边小区,工作异常忙碌。如何解决小区人手不足的难题?
范洁月的解决方法是:组建一支优秀的志愿服务队伍,并成立临时党支部。她的手机里有一个庞大的微信群组,里面满满都是龙腾公寓居民的微信号。“我自己就是龙腾公寓的居民,每天在楼下遇到邻居,我都主动上去加微信。”范洁月说,“这不,3月14日,我开始在朋友圈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几天的功夫,就有十几个居民来找我,要报名加入。”如今,十几人的队伍已扩充至50余人,并出现年轻化趋势,平均年龄不到40岁。“人手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就让六十岁以上的楼组长在家多歇歇,少在外干体力活。”
物业人员几乎都被封控,在小区门岗,一支特殊的志愿小分队及时补位——60余位居民挺身而出,担任门卫值守志愿者。他们实行“四班倒”,每6小时一班,每班2人,不光严把小区大门,还负责消杀快递物资;核酸筛查和抗原检测试剂发放工作,由20余位专班志愿者负责,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想方设法优化工作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志愿者任佳四处寻找资源,向小区捐赠了两箱防护服;王佳越夫妇在医院奔波5个多小时,先后挂了6个科室,为20余位居民一一配齐药品……
如果说居委会是小区抗疫的“擎天柱”,那么业委会就是居民自治的“主心骨”。在业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团队结合小区实际,研究制订了《龙腾公寓门卫值守志愿者工作规范》《龙腾公寓团购公约》《龙腾公寓疫情防控日常生活管理公约》等,并由业委会审定发布。其中,对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各项工作进行了规范,包括志愿者的自我防护流程、居民生活垃圾清运制度、物资团购相应准则等,最大程度保证了小区的正常运转。
每次核酸筛查,他们都要在小区来来回回走十几公里——一次次“抠细节”,得到了一个个“更优解”
“‘跟我走’,引导员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在鞍山八村,“核酸采样引导员”是一个特殊的志愿者岗位,他们与其他志愿者强强联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优化细节,使得整个采样过程更加“人性化”“智慧化”。
“早上6点40分集合,我今天的岗位仍然是引导员,”志愿者许斌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核酸采样,也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扛起引导员的标牌了……”
引导员这一工作看似简单,就是带着居民们走起来,但其实过程大有讲究。什么时候举牌出发?往哪儿走不和其他楼对冲?遇突发情况如何调整路线?这些都是对引导员的考验,不仅需要足够的体力,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鞍山八村志愿者团队中,居住在小区的年轻人占到80%,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萌新”。
居民区有四十几栋楼,不同楼栋周边的地形和楼前的空间不一样,“地形”比较复杂。楼里的居民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志愿者要把大家叫下楼、排好队,再引导所有人按规划路线前往核酸采样点位。“最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还真是有些手忙脚乱。”一位志愿者坦言。
“每个引导员身后,还有负责‘叫楼’‘登记’‘清楼’的志愿者,他们形成‘四人小组’,每组包干一个片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利群介绍。如此一来,既能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又提高了核酸采样效率。整个团队按照“场内采样+场外排队”的形式,分批指引居民有序进场。
在“线上线下叫楼-核对信息-上门清楼-带队入场”的闭环模式下,居委会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们,指引、扫码、采样……各司其职。为了打好配合,每次工作结束后,大家都会开会复盘。今天引导有没有绕路?内场和外场有没有衔接好?如何尽可能减少居民等待时间?他们将心比心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如何优化流程,通过一次次“抠细节”,得到了一个个“更优解”。
经过一轮又一轮核酸采样实战,他们配合得愈发默契。封控初期,鞍山八村居民区完成一轮核酸采样至少需要4个半小时,如今2个小时左右就能“收工”了。
每次核酸筛查,引导员都要在小区里来来回回走十几公里的路,“如果说一点儿也不累,那是骗人的。但手里握着标牌,我就是标志,就得保持姿态不能‘垮’,这也是树立一种信心。”一位引导员说。
美妙歌声“飘在云端”,美味佳肴飞入“云餐桌”——“我们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同心协力渡过难关”
“我等你在美丽,美丽的松山湖,等着你一起看满山樱桃飞舞……”5月25日下午3时半,中农小区居民孙朝平化好淡妆,架上手机,按下录制键,唱完后在楼组群上传视频……这是一场“线上演唱会”,孙朝平演唱的《我等你在美丽的松山湖》是“开场秀”。歌曲《梅花泪》、诗朗诵《找春天》、沪剧《雷雨秋萍》……节目接二连三上演,在这里,老、中、青三代同堂,上至八旬老人,下至11岁的小朋友,都来演上一段。
“封控的日子也许不好过,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会迎来胜利。”孙朝平在群里说,“我们要感谢在此期间无私付出的志愿者。”一时间,群友们连发一串“点赞”,献上无数鲜花与掌声……最终,整场演唱会持续了近1小时。直到最后一个节目--诗朗诵《人民万岁》结束,大家还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超赞,满满的正能量!”居民们纷纷表示,“下次什么时候再举办一次吧!”
这场“线上演唱会”是孙朝平发起的。她是楼里的一位老党员,一直热心公益。5月21日凌晨,居委会的一通电话将她叫醒。“孙阿姨,今天开始大家不能下楼了,因为楼里出现阳性病例。”
“我们知道,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我们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同心协力渡过难关。”孙朝平说,“于是,我和邻居成伟民马上在群里发声,让大家作好足不出户的准备,也做好自身防护,一切听居委会的安排,安全第一。”
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孙朝平就提议召开一场“线上演唱会”,“热闹热闹”。提议一发出,就得到了楼组长周亚南和热心居民王冬爱的支持。“线上演唱会”成功举办,居民们“嗨”到兴头上,还相约再举办一次线上美食大赛。5月28日,手工馄饨、醋溜茄子、红烧大排、荠菜豆腐羹等美味佳肴被送上了“云餐桌”,大家一起欣赏、比拼厨艺……
通过这些线上活动,楼内居民之间的感情更深了。“以前通过加装电梯事项,邻里间就有了初步了解,建起了这个微信群。”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次封控后,我们的交流比以往更多,感情也不断加深,像是和和气气的一家人。我们相信,只要携手同行,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干货满满的《服务指南》《抗疫公约》相继推出——“实干派”携手“主人翁”,构成抗击疫情的一道道“暖光”
在松花江路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3名下沉干部、6名楼组长以及热心党员群众“原地上岗”,组成延吉大楼抗疫志愿服务队,发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区下沉干部吴佳莹、企业党员顾琴分任抗疫志愿服务队的正副队长,两人都是“实干派”,一上任就着手扩充志愿服务力量,为居委会分忧解难。4月12日,大楼业主群里发布了抗疫志愿者招募令。而令两位队长没想到的是,报名的人中,很多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半熟脸”。“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疫情之下,谁都不能做旁观者。”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很少参与社区事务,这次疫情看到志愿者、楼组长们坚守一线,忘我付出,深受感动,“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放下心中顾虑,选择站出来守护家园。”“在我们小区,‘主人翁’相继涌现,成为抗击疫情的一道道‘暖光’。”吴佳莹表示。
志愿服务队承担的工作种类很多,如何才能保证忙中不出错?吴佳莹和顾琴将队伍分为筛查组织、物资保障、物资运输、医疗保障、邻里互助、安全监督等6个小组,详列分工职能、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并撰写了《延吉大楼抗疫志愿服务队服务指南》。“每个小组都有组长和组员,参考对应的工作职能和标准开展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损耗。”吴佳莹介绍。
当疫情逐渐好转,居民们的活动空间扩大到小区范围后,为了巩固前期的防疫成果,吴佳莹和服务队成员又进一步提出居民自我管理建议,就进出小区、核酸检测、抗原自测、物资采购、就医配药、消杀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经过与居民进行充分沟通并获得认可后,《延吉大楼居民抗疫公约》推出,并广而告之。“志愿者都不容易,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还要处处为我们居民着想,特殊时期,我们当然要配合他们工作,尽量少给他们添麻烦。”一位居民表示。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