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姚丽萍
南阳路上,有一家不过2平方米的窗口小店。2015年开始,一对夫妻在这里,向路过的人们卖咖啡。这个并不起眼的铺子,就是Manner咖啡的起点。
数年过去,窗上的蓝色遮阳棚看起来有些旧了,但慕名前来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就是这样一家“上海最小咖啡店”,如今已拥有200多家全国连锁店,作为上海本土咖啡品牌,与这座城市的咖啡文化一起成长。
永康路上,也有一家窗口小店。墙洞后的咖啡师是聋哑人,胖乎乎毛茸茸的熊爪从水泥洞背后伸出来,或是递送咖啡,或是贴心比“耶”。这就是又萌又治愈的熊爪咖啡。
就在上月,熊爪咖啡全新的“种子店”在浦东试营业,首次由盲人担任咖啡师和店长,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宽广的就业选择。这家公益助残咖啡店也有了更大的目标,明年上半年可能扩张到100家左右。
如今,上海已拥有近8000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之一。两家“窗口小店”的成长故事,成为上海咖啡文化的生动注脚。
咖啡馆,可以视作一种活力指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共有咖啡门店11.73万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全国咖啡门店数量最多的城市前三位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其中,上海的表现格外抢眼,虽受疫情影响,本地咖啡馆数量不降反增。随着城市消费的快速回补和潜力释放,上海的中小咖啡门店也呈现强大的复苏能力。
不仅仅满足于消费,上海正将咖啡文化打造成新的世界级城市名片。
“本店宗旨?可以蹭网,可以充电,可以拍照,可以约会。还可以和店主聊聊眼前的苟且,谈一谈诗和远方。风里雨里,我在这里等你。”
路过淮海路瑞金二路,一扭头,看见写在小店大门上一粒咖啡豆的“宣言”,你会有什么反应?
立秋已过,天气依旧火热。跟天气一样热度不减的,还有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咖啡文化周之所以火热,是因为,“一粒咖啡豆”拉动的是消费,激励的是以咖啡小店为代表的庞大小微企业群体,非常之年,这种拉动和激励,尤为迫切。
小微企业无疑是咖啡店主力。今年三月本轮疫情发生,申城小微企业遭受重创,如何走出困境?百年南昌路“金咖联盟”给出六个字:“熬着、挺住、发展。”乍听这六个字,有些震撼。那几十家小店,一粒粒咖啡豆里,竟然凝聚了如此微小而又磅礴的力量。
小微活下去,经济才有活力。在申城,逾95%的企业是小微,就业人员逾半数在小微;第三产业中,有着小草一样生命力的还是小微。危急时刻,帮扶政策出手相助。救急,让重压之下的小微喘口气,定定神,然后,想尽一切办法“熬着、挺住、发展”。
活下去,才能谈未来。如何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开咖啡店,即便同为小店,也都有自己的生意经。比如,究竟要锁定哪些消费群体,究竟几点开门几点关门,究竟选择什么咖啡豆、什么器具……百花齐放,各不相同。
千方百计,这股劲,有多拼?看看一粒咖啡豆的“宣言”吧。蹭网、充电、拍照、约会,都行;风里雨里等你,差不多就是风雨无阻24小时不打烊。而且,这开店的,十八般武艺,准备了不少——要想聊聊开门七件事,就聊聊柴米油盐酱醋茶;要想谈谈诗经、离骚、泰戈尔、徐志摩,或者舒婷、北岛,随你选。
这“宣言”,照老歌的唱法,那叫《爱拼才会赢》;用抗疫以来的时髦说法,那叫“不躺平”。
这世界,从来都是见微知著。闹市里,一处街角、一家无名小店、一粒咖啡豆,能拿出如此“宣言”;那么,一个城市的咖啡文化周,究竟要打磨、彰显、传递怎样的城市文化?不言而喻。
一道恰杯咖啡?让4℃的冰咖啡,清凉40℃的夏天。(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