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 《新英格兰医学》近日发表一项中国和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的文章,称发现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的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作者将其命名为琅琊病毒,感染者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厌食、肌痛、恶心等。这种新发现的病毒传播力和致病力如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进行了解答。
王新宇说,人类此前已发现5种亨尼帕病毒,其中包括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现的亨德拉病毒和在东南亚发现的尼帕病毒,这两种病毒反复出现人类感染和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40%至75%。
琅琊病毒与既往发现的亨尼帕病毒“家族成员”相比,致病力和传播力会不会有所提升?王新宇表示:“琅琊病毒属于最近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传播能力以及致病性等科学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的来看,亨尼帕病毒属的这些病毒多数对于人类致病性很强,病死率也比较高,但在人际间的传播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数十年来人类发现了大量新发传染病,而这些传染病绝大部分都是“人兽共患病”,也就是说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跨越了物种屏障,从动物宿主身上溢出,感染人类。王新宇提醒:“这些病毒一旦适应了人类,便可能在人际间发生传播,甚至像新冠病毒一样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猴痘就是最新鲜的一个例子。”
对于病毒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来说,每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都值得重视。王新宇认为,社会大众也应该认识到新发传染病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新冠病毒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传染病。此次琅琊病毒的报告,又一次体现了我国分离鉴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能力,已达到国际较为领先的水平,但后续的机制研究也需要跟上。■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