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充满野趣的滨江沿岸弥漫着淡淡清香。夕阳在黄浦江面洒下金色余晖,连片的粉色花海随风摇曳、如梦似幻,市民游客笑开了花,用相机定格此刻美好。闲庭漫步于水厂栈桥,海鸥与芦苇共舞,江涛与船坞共鸣,耳畔回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考察并提出人民城市理念的地方,三年来,杨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区发展始终,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不断扮美“生活秀带”、建强“发展秀带”,用汗水绘就人民城市的生动图景,用实干打造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板。
人民城市的本色更鲜明
人民城市建设,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本价值,最根本的立场是人民立场。杨浦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区发展始终,全面彰显人民城市的鲜明本色。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杨浦滨江,对杨浦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做法表示肯定,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深刻解答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为正处在创新发展关键时期的杨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2019年人民城市理念提出后,杨浦第一时间召开区委全会,制定了《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的决定》和《杨浦滨江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人民城市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把杨浦滨江作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区域,加快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全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奋力谱写人民城市新篇章。
2020年4月,市委宣传部和杨浦共同举办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随后,杨浦先后召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内涵与生动实践”理论研讨会、“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杨浦实践——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专家座谈会”,进一步明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实践要求等重大问题。随后,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应运而生,如今已然成为生动诠释人民城市理念的最佳窗口。
2021年11月,杨浦区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作为杨浦下一步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并将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标杆作为总目标。
三年来,从一席话到一个理论,杨浦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之中,以一以贯之的恒心,一往无前的决心,一丝不苟的韧劲,一心一意写好人民城市这篇大文章。人民城市理念在杨浦得到生动诠释,人民城市品牌在杨浦不断开花结果,人民城市的本色在杨浦愈发鲜明。
人民城市的特色更彰显
杨浦始终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人民,让滨江的每一处角落都值得留恋和向往。从“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目前正在升级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样板间”。如何做到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
近年来,杨浦接连启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等五个示范区建设。五个示范区维度不同,却又紧密关联,都是在探索人民生活的理想场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杨浦滨江感受到温暖和善意,让每一个人在这里都能诗意栖居。
活化利用工业遗存 留住城市记忆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杨浦滨江“内涵深”,缘于它庞大的工业遗存。滨江南段,拥有66幢超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滨江岸线的改造建设,精细程度不亚于一场考古发掘,在“锚固”与“游离”之间,审慎、巧妙地进行加减法设计,既留住工业时代“锈色肌理”,也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行走在杨浦滨江,既可以在巨大的电站辅机厂厂房门口眺望历史,也能走入曾经的灰仓水池品味咖啡书香,还能置身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中一览滨江全景。时时处处,被精心保留、融入自然生态的工业肌理,像一部随手翻阅的百年中国工业进步的立体教科书。
2020年9月,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公布,全国仅有6处入选,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围。目前,滨江范围内有不可移动文物50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7处。这些老建筑如今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修缮后的毛麻仓库旧址,如今成为上海国际摄影节等众多大型艺术展的首选地;明华糖厂仓库经过保护性修缮后,成为沪上新的时尚潮流集聚地;永安栈房的老建筑正在加紧建设世界第一个技能博物馆,打造世界技能展示中心与合作交流平台……
杨浦正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原则,加快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采用“修旧如旧”与城市微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区形象提升相融合,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通过创新修缮方式、强化内涵挖掘、打造文化地标,老建筑赋予新功能,不断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
一米高度看城市,擦亮杨浦童趣品牌
儿童友好、人人友好。儿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家庭和国家发展的未来与希望。杨浦注重“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认真作答“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建设”的民生题。2020年12月,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杨浦滨江打造300、600、900米儿童活动圈,为儿童提供如百草园、共生构架、户外沙坑、篮球场、排球场、轮滑场等具有杨浦特色的室外活动基地。大桥公园儿童探索乐园等多个建设工程项目相继启动,在提升杨浦滨江景观水平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
同时,杨浦与市妇儿工委合作打造一流国际化的上海国际儿童中心,坐落于绿之丘五楼的杨浦滨江妇儿之家,已经开展了儿童创意美术、儿童武道、小眼看世界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数百场,累计服务儿童与家庭13000余人次,已然成为儿童享受美好生活的缤纷乐园。
从“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到“儿童友好”,杨浦将以“社区+滨江”联合创建模式,聚焦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保存优质生态资源,在滨江生活秀带打造一个集交通安全、环境生态、体能拓展、文化艺术等功能为一体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
从“城市中的公园”到“公园中的城市”
公园城市的肌理,将形成丰富的产业布局。在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生态要素保护和开发被放在突出位置。2021年6月,杨浦区政府与市绿化市容局签订《共建杨浦滨江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发布《杨浦滨江创建市级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完成《杨浦绿地(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构建水、城共生的“湿地城市”体系。
目前,杨浦辖区内共有17座区属公园,坐拥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市区唯一的规划生态岛屿、市区唯一一座以森林为景观特色的4A级国家森林公园。不久前,占地面积超过35000平方米的生态创新城市公园——大桥公园一期工程已初步完工,现已对外开放。整个杨浦滨江绿地的建设将按照“北段突出生态林荫特色、中段突出复兴岛独特江滩景观、南端融入历史遗存与时代风情”的脉络来推进,形成四季有花、秋色烂漫、自然野趣、特色鲜明的杨浦滨江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生动展现杨浦“四高城区”中的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
有爱·无碍 人人都能感受美好生活
在绿之丘北面,一个150平方米的空间将被建成“杨浦滨江残疾人阳光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功能齐全,成为滨江残疾人友好建设的核心节点。服务中心将开设残障人生活体验馆,与“人人屋”党群服务站、人民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等场馆共同形成“1+X”滨江助残服务模式,丰富优化滨江场馆助残功能。这是杨浦区着力推进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缩影。
今年8月,杨浦开展了创建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充分听取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不久前发布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中,就有不少来自群众的“金点子”。
一座城市的风范和气质,体现于细节安排中呈现的深刻内涵。导则中规定的一些公共设施细节,其中的考量甚至细致到了“毫米”,而每一毫米的较真,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杨浦滨江的感受度。目前,怀德路至明华糖厂之间的1.2公里示范段已完成无障碍标识牌及扶手、坡道等硬体建设,一个妥帖周全的滨江无障碍环境即将呈现于残疾人群体面前。
杨浦滨江无障碍空间的打造,不局限于消除物理障碍,更是为了让所有人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未来,在杨浦滨江的建设过程中,还将充分征集意见建议,形成杨浦滨江无障碍环境建设社会反馈机制,从使用者角度不断完善相关配套。
宜乐宜游 打造更有温度的生活秀带
2019年底,在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世界建筑节上,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摘得“年度景观大奖”。漫步于这条“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上,百年沧桑与摩登时尚,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市民游客可以在秦皇岛码头感受百年前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初心启航、踏访真理之路的豪迈与激情;也可以行走在水厂栈桥,体会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深情与厚望;还可以漫步于雨水花园,感受生态湿地的温度与呼吸,遗忘都市的喧嚣与疲倦。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如今的杨浦滨江已经成为市民旅游的热门打卡点。近年来,杨浦全力创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着力提升杨浦滨江更加亲民的空间形象颜值度、更加便民的人本服务美誉度、更加惠民的文旅消费活跃度、更加利民的安全体验满意度,致力于将杨浦滨江打造成为都市旅游治理现代化示范样本。
三年之变,生产、生活、生态岸线上的“小而美”在杨浦滨江处处可见。如今的杨浦滨江,不只回荡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崛起的老故事,更以开阔的步道、不时可见的长椅、充满野趣的绿化和五脏俱全的公共服务空间,迎接数以万计的市民前来创造新的故事,书写下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人民城市的亮色更耀眼
城市的朝气活力,不仅体现在人民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更体现在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欣欣向荣。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杨浦区委、区政府深刻意识到,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点睛之笔,也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关键之举。
三年来,杨浦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抢抓数字化转型重大机遇,坚持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持续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不断促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有力推进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全力打造“一带、一区、一圈”数字经济地标,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一带”即“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杨浦拿出占整个滨江区域近六成、共1.12万亩的土地用作生态园建设,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向“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转型升级。目前,已集聚美团、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一批在线新经济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集聚30家以上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一区”即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作为全市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之一,积极布局元宇宙、节能环保等新赛道,加快推进“大创智数字孪生云上之城”建设;积极承接市级数字孪生策源(底座)平台,持续丰富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数字公园,努力形成“大象起舞、蚂蚁雄兵”的产业结构生态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产业空间生态。目前,大创智区域集聚了4500多家企业、70多个创新平台、15万余名知识工作者。
“一圈”即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紧抓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重大机遇,以数字化助推传统设计产业拓展升级,加速打造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和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杨浦联手同济大学,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2021年底,环同济总产出达到563亿元。到2025年,力争成为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聚区。
数字经济所提供的澎湃动力,助推着杨浦一路奋进,华丽蝶变。目前,全区已有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核心的复旦科技园,以现代设计为核心的同济科技园,以科技金融服务为核心的财大科技园等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市一半以上(全市13家)。区域内列入国家级“专精特新”的企业23家,列入市级“专精特新”的企业有258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104家,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杨浦创新发展的底色越来越亮、成色越来越足。未来,杨浦将全面激活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加快打造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创新秀带、产业秀带、人才秀带,把杨浦60.61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创新创业的福地、智慧智能的高地。
人民城市的底色更暖心
经济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三年来,杨浦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城市的底色更加暖心。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站稳人民立场,就是确定在城市建设中,“人民”是主体。三年来,杨浦坚持还江于民、还景于民,把最珍贵的滨江临水“第一立面”资源留给人民。用心扮美公共空间,打造了滨水绿色低碳廊道,让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品江景、嗅花香、听虫鸣、闻鸟语,滨江南段已建成开放公共绿地约21.6万平方米;用情打造党群服务站,为居民群众提供充电、饮水、休息等服务。在5.5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上,全面建成启用9处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用力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将“修旧如旧”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让人民群众记住历史、记住乡愁,通过风貌评估,保护、保留滨江地区工业遗存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
把握人民愿望,就是明确“为人民”是根本目的。作为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杨浦始终将旧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做厚做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2021年,杨浦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累计拆除旧里房屋380.28万平方米,16.35万户居民实现了安居梦,在这历史性的成果背后,是真正将人民的期盼和心声放在心上,聚集最好资源、投入最大力量、作出最大努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区域内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全面收官,杨浦乘势而上持续深化“城市更新”,全力改善群众居住空间品质,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跃升。
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就是准确把握“人民建”是关键路径。杨浦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方面,拜群众为师,不断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发展的“金钥匙”。把杨浦滨江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示范区,率先建立全市首家基层人民建议征集站,构建起“1个示范区+12个街道工作站+X个合作伙伴”的工作网络,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请群众做主,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探索建立了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和社区党建顾问、法律顾问、社会治理顾问“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为群众参与社区的更新改造、环境治理、公共卫生等各项事务提供专业支持指导,打造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一脉三园”等项目,让市民在快节奏生活中享受到田园牧歌的诗与美。
从城区治理的全局到细节,无不彰显着人性化城区、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的“杨浦软实力”。从“民生”到“民心”,城市的温度蕴藏于一个个细节,并由这样的细节直抵人心。“十四五”期间,杨浦还将全面启动全区剩余13.4万平方米小梁薄板和不成套旧住房改造修缮工作,加快推进加装电梯、“美丽家园”建设等民心工程,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区发展始终,让人民城市的底色越来越暖心。
(本版图片:朱良城 赵晨亮 摄,部分为资料图)